巨型馬陸,領略巨大昆蟲的種族與神奇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神奇生物  時間:2021-05-22 

馬陸可能大家都應該知道,馬陸又叫做千足蟲,是一種節肢類的動物,目前在地球上已經有了一萬多種馬陸,在世界各地都有相關的分布,一般在二十厘米到三十五厘米左右,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馬陸是來自非洲的巨人馬陸,能夠長達三十八厘米,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有一種馬陸,稱為巨型馬陸,其體型能夠達到三米左右,是現代馬陸的祖先,其能夠生長到如此的長度主要是由于當時空氣中的含氧量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非常適宜這種生物的生長,所以巨型馬陸一般來說都是沒有天敵的,巨型馬陸如果存在于現代環境下,那么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成精的動物,可以說是地球上的霸主,下面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巨型馬陸這種動物,并且詳細的了解一下馬陸的相關資料。

巨型馬陸

目錄

巨型馬陸的命名 巨型馬陸的生理特征 2、無性期與生殖肢
巨型馬陸的特點 巨型馬陸有毒嗎 3、知其天敵
巨型馬陸作用及功效 巨型馬陸與巨型蜈蚣的區別 巨型馬陸做寵物你敢嗎
巨型馬陸的后代 瘋狂的巨型馬陸 巨型馬陸視頻
巨型馬陸的生物特征 1、跨國的來訪者

巨型馬陸的命名

巨型馬陸

1000條腿的動物會是什么樣?也許世界上沒有1000條腿的動物,但科學家卻發現了將近1000條腿的蟲子。

這蟲子有750條腿,密密麻麻排布在3厘米長的身體上,走路的時候,每條腿都在動!那景象惡心、恐怖。最早是在1926年,一位美國科學家在加利福尼亞州發現了它,當時他差點被驚倒,從沒有見過這么多腿的蟲子!

之后,這種蟲子再也沒有現過身。直到80年后的2005年,一位博士生又發現了它。這位博士生就是研究多足蟲的,他沒有被嚇倒,而是持續研究了它幾年。當時他只是給這個蟲子數腿的個數,就數了10多分鐘。

這種蟲子的腿數量還不是固定的,一般雌性的蟲子腿更多一些,個頭也更大一些。但平均下來,一只蟲子也有600條腿。這種蟲子可以稱得上巨型馬陸了。

巨型馬陸又叫千腳蟲、秤桿蟲、巨型馬陸,巨型馬陸為草食和食腐動物,主要以腐爛的動植物為食。巨型馬陸通常呆在涼爽、潮濕的環境中,象巖石和朽木底下、落葉層內和土壤中、樹皮的內層等地方。

巨型馬陸生有長長的圓形身體,由很多相似的體節構成,頭上長著單眼(但有些巨型馬陸沒有眼睛),一副觸角和一張咀嚼式口器,每一體節上都有兩對腿腳。

盡管巨型馬陸意思是“長著上千只腳的蟲子”,但事實上它們沒有那么多腳,它們的腿腳數量從30對到350對不等。

多數雄性巨型馬陸擁有專門用來交配的腿,將精液傳送到雌性的體內。由于巨型馬陸的種類不同,其雌性產卵的地點也有所不同,有可能將卵產在土壤中、朽木下或者落葉層內。

澳大利亞本土的巨型馬陸就達幾百種,但是目前對它們的了解并不多。到目前為止,在世界上巨型馬陸的15個目中,有過記錄的只有9個。

巨型馬陸的特點

巨型馬陸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節肢動物之一。巨型馬陸生活在石炭紀,因為當時的氧氣含量達35%,所以當時的節肢動物都十分巨大。科學家推測它們都住在自己的洞穴里。據傳在馬來西亞某群島上出現過,后又跟隨島嶼消失不見,據說是幽靈般的存在。巨型馬陸是一種多足綱節肢動物,全身覆蓋盔甲。頭上長有鋒利的大顎,長長的觸角,一雙復眼。巨型馬陸的天敵不多,因為它們布滿盔甲,很難殺死。它是雜食動物,以蕨類植物的葉子、石炭紀中突蛛等為食,有時也吃動物腐尸。巨型馬陸的頭上有兩條長長的觸角,身體是半透明的,怕見陽光,因此它生活在黑暗的巖縫中。它的皮膚上還有更小更密集的體毛,能夠分泌絲狀物質把自己粘在巖石上。它是一種吃植物的蟲子,因此它看上去令人頭皮發麻,但實際上它算是溫順的蟲子了,并不會傷害人。

巨型馬陸作用及功效

巨型馬陸

從撣子蟲體內提取制得的隴馬陸素抗菌劑(有效成分為苯甲醛)在體外抑菌試驗中,表現出廣譜抗菌作用。高濃度時對部分細菌有殺滅作用,但一般呈抑制作用。它對腸道菌有較好抑制效果。有青霉素聯合使用有協同作用。

撣子蟲蒸餾液有短暫的升高血壓、興奮呼吸的作用,并可興奮腸、子宮平滑肌,使之產生節律性收縮。從該蟲蒸餾液中分離出的“蟲酮”作用與蒸餾相同,而分離出的“蟲胺”磷酸鹽反而有降壓作用。實驗觀察到蟲酮與蟲胺互相配合能更好地調節血管功能。

巨型馬陸的后代

巨型馬陸

隨著地球的生態環境的改變,主要是空氣中氧含量的下降,大型生物無法適應這樣的生存條件,于是動物的進化走向了小型化,巨型馬陸也不可例外,特征為體節兩兩愈合,除頭節無足,頭節後的3個體節每節有足一對外,其他體節每節有足2對,足的總數可多至200對。一般雌蟲可以長750只腳,是世界上腳最多的生物。除頭4節外,每對雙體節含2對內部器官:2對神經節及2對心動脈。頭節含觸角、單眼及大、小腭各一對。體節數各異,從11節至100多節,體長2~280毫米。除一個目外,所有馬陸有鈣質背板。自衛時馬陸并不咬噬,多將身體蜷曲,頭卷在里面,外骨骼在外側。許多種可具側腺,用分泌一種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氣以防御敵害。

2005年一種被科學家認為已經絕跡的物種——巨型馬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被再度發現。而人們上次見到這一稀有物種已經是80年前的事了。科學家保羅·馬雷克和他的哥哥在圣貝尼托縣一處植被茂盛的山谷探測橡樹的過程中,找到12只巨型馬陸。巨型馬陸以吮吸植物中的液體為生。盡管被命名為“巨型馬陸”,但實際上,它們并不像想象中那樣有1000條腿。在新近發現的12只巨型馬陸中,成年雌性身體由170或171節排列而成,共有662到666條腿;成年雄性的長度僅是成年雌性的一半,身體分為105節,共有310到402條腿。巨型馬陸是世界上腿最多的生物。

世人首次發現巨型馬陸的存在是在1926年。當時的一位科學家在美國舊金山東南的圣貝尼托縣發現了一只長有750條腿的巨型馬陸。此后的幾十年,盡管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但始終沒有發現這種蟲子的丁點兒蹤跡。 

這次的發現純屬偶然。科學家保羅·馬雷克和他的哥哥在圣貝尼托縣一處植被茂盛的山谷探測橡樹的過程中,與這種80年不曾謀面的巨型馬陸偶遇。兄弟倆在谷中花費了3天時間,共找到12只巨型馬陸,然后在顯微鏡下費力地數它們到底有多少條腿,最終確認其與80年前發現的屬同一物種。在12只巨型馬陸中,有3只是成年雌性,4只是成年雄性,其余5只則尚為幼年。 

據悉,馬雷克今年28歲,來自卡羅來納大學。“發現它們的時候我險些跌倒,實在是太令人興奮了。”馬雷克回憶。此外,研究巨型馬陸的專家也表示“這一發現具有里程碑意義”。 “鑒于這種纖細物種的稀有性和地理上的局限性,我們應不惜任何代價保護它們的棲居地。”馬雷克認為。

巨型馬陸的生物特征

巨型馬陸

巨型馬陸性喜陰濕,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土塊、石塊下面,或土縫內,白天潛伏,晚間活動危害。受到觸碰時,會將身體卷曲成圓環形,呈“假死狀態”,間隔一段時間后,復原活動。它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莖、嫩葉。巨型馬陸的卵產于草坪土表,卵成堆產,卵外有一層透明粘性物質,每頭可產卵300粒左右。在適宜溫度下,卵經20天左右孵化為幼體,數月后成熟。1年繁殖1次,壽命可達1年以上。巨型馬陸可入藥,對癌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巨型馬陸的生理特征

巨型馬陸

巨型馬陸并不是一生下來就有這么多足的。初生的幼蟲只有7 節,蛻皮一次增至11節,有7對足;二次蛻皮后增至15節,有15對足;經過幾次變態發育后,體節逐漸增多,足也就隨之增加。當然,其他還有許多種類的巨型馬陸。有的身體較小,才2毫米長;和大馬陸相比,它們的足少得多。

巨型馬陸行走時左右兩側足同時行動,前后足依次前進,密接成波浪式運動,很有節奏,雖然足很多,但行動卻很遲緩。

巨型馬陸平時喜歡成群活動,一般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如枯枝落葉堆中或瓦礫石塊下。專吃落葉、腐殖質;也有少數種類吃植物的幼芽嫩根,是農業上的害蟲。

巨型馬陸雖然無毒顎,不會螫人,但它也有防御的武器和本領。當它一受觸動就會立即蜷縮成一團,靜止不動,或順勢滾到別處,等危險過了才慢慢伸展開來爬走。巨型馬陸體節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種有毒臭液,氣味難聞,使得家禽和鳥類都不敢啄它。

馬陸隸屬節肢動物門多足綱倍足亞綱。國內各地均有發生,除草坪外受害植物還包括仙客來、瓜葉菊、洋蘭、鐵線蕨、海棠、吊鐘海棠、文竹等一些花卉植物。

巨型馬陸有毒嗎

巨型馬陸

巨型馬陸不咬人,但觸摸擺弄它時可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嚴重的可致明顯的紅斑,皰疹和壞死。某些非美國本土的巨型馬陸會噴出一種難聞的,刺激性很強的分泌物,這種分泌物可引起嚴重的結膜反應。診斷依據接觸巨型馬陸的病史。將冰塊置于蜈蚣咬過的傷口有止痛作用。皮膚中巨型馬陸的毒性分泌物應該用大量肥皂和水清洗;不要用酒精.若皮膚發生反應,局部可敷以皮質類固醇、眼部受傷者需立即淋洗,并應用皮質類固醇眼藥水或軟膏。 原文地址:http://www.ufo-1.cn/article/201604/927.html

巨型馬陸與巨型蜈蚣的區別

巨型馬陸

巨型馬陸,是一種陸生節肢動物。它體形呈圓筒形或長扁形,分成頭和軀干兩部分,頭上長有一對粗短的觸角;軀干由許多體節構成,多的可達幾百節。除去第一節無足和第2—4節是每節一對足外,其余每節有兩對足,所以足很多。在北美巴拿馬山谷里有一種大馬陸,全身有175節,加起來共有690只足,可以說是世界上足最多的節肢動物了。馬陸雖然無毒顎,不會螫人,但它也有防御的武器和本領。當它一受觸動就會立即蜷縮成一團,靜止不動,或順勢滾到別處,等危險過了才慢慢伸展開來爬走。巨型馬陸體節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種有毒臭液,氣味難聞,使得家禽和鳥類都不敢啄它。 

蜈蚣是節肢動物。身體又扁又長,大約有12厘米左右,金黃色的頭上長了一對細長的觸角和一對單眼,嘴是由一對大顎和一對小顎組成。身體由21節組成,背面是暗綠色,腹面是黃褐色,每節上都生長著一對足,第一對稱“顎足”,足上有發達的爪和毒腺,最后一對向后延伸像是尾。蜈蚣生活在腐木和石隙中間,行動十分敏捷,每當晚上外出捕食小動物,白天閉門不出。我國各地常見的是少棘蜈蚣。蜈蚣在中醫學上有重要的醫藥價值,現在正進行人工養殖和研究。

瘋狂的巨型馬陸

1953年,在南澳大利亞州的林肯港發現了一種新害蟲——黑色葡萄牙巨型馬陸。然而發現的并不只是一條巨型馬陸,其數量之多,簡直泛濫成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外來物種帶著讓人討厭的習慣長驅直入,進駐澳大利亞的很多地區。它們侵入人們的住宅,爬進食物、被褥和衣服之中;如果把它們壓扁,它們會發出臭味,玷污地板;它們還糟蹋后庭的菜地和果園。這些瘋狂的害蟲每年都侵犯澳大利亞南部的部分地區,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昆蟲學家杰夫·貝克博士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就一直研究倍足綱動物。盡管研究了長達30年之久,貝克博士并沒有喜愛上這個外來物種。如果你問問他對這種動物的感覺,他會回答說:“這種東西討厭之極!”

在南部澳大利亞,很多人跟貝克博士有同感。葡萄牙巨型馬陸對人類并不傷害,但是它們年復一年地給人們帶來許多煩惱,因此一直被打入害蟲之列。

除了發出臭味、造成難以清洗的污斑之外,這種討厭的入侵者竟然還擾亂鐵路運輸!有時在維多利亞,大量被軋死的巨型馬陸使得鐵軌過于滑溜,火車根本無法在上面運行。佩斯的公共交通運輸主管機構也曾跟貝克博士聯系,尋求幫助。

無疑,黑色葡萄牙巨型馬陸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跨國的來訪者

顧名思義,黑色葡萄牙巨型馬陸是土生土長的葡萄牙動物,這種動物除了傳到南非和澳大利亞外,還傳入好幾個太平洋島嶼。

不知道葡萄牙巨型馬陸是如何傳到澳大利亞的,只知道它們最初在1953年出現在南澳大利亞州的林肯港,自那以后擴散到澳大利亞南部的很多地方。有人報告說在昆士蘭州,北至凱恩斯,都見到過巨型馬陸,但這一報告尚未得到證實。最嚴重的遭災地區在阿德萊德山,艾爾半島和維多利亞州的部分地區。

葡萄牙巨型馬陸通常呆在草地、林地和郊區的花園里,它們喜歡住在其中的落葉層內和腐朽植物覆蓋的花園地上。

盡管很多人都遇到過葡萄牙巨型馬陸侵入住宅的情況,但它們并不在室內繁殖。貝克博士說,“如果葡萄牙巨型馬陸漫游到室內,它們通常會被殺死。”

葡萄牙巨型馬陸光滑的圓筒狀身體跟澳大利亞本地的巨型馬陸有所不同,澳大利亞本地巨型馬陸的身體看起來起伏不平。葡萄牙巨型馬陸的成蟲通常身長為20~45毫米,顏色從鼠灰色到黑色不同,體節從40節到50節不等。

葡萄牙巨型馬陸的年齡越大,其眼睛也就越大,并且變得更復雜。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變化來確定某條具體的巨型馬陸年齡大約是多少。

無性期與生殖肢

黑色葡萄牙巨型馬陸最有趣之處是其生長和繁殖方式。

葡萄牙巨型馬陸的雄性成蟲有兩種交替的性別形態:有性形態和無性形態。雄性的有性形態開始于夏末到來年春季,在此階段中,它們的第七體節長有生殖肢(具有特殊功能的腿),用來跟雌性交配。在春季蛻皮的時候,有性形態的雄性就會失去生殖肢,因而無法交配,變為無性形態,直到同年夏季末期再次蛻皮的時候,它們才能再次呈現有性形態。到目前為止,沒人知道為什么雄性巨型馬陸要經歷這種無性階段。

葡萄牙巨型馬陸在秋季和初冬季節繁殖。一條雌蟲在離地面幾厘米的洞中產下約250枚卵,每個卵的孵化都要經過一個短暫的無腿階段,然后才呈現出幼蟲形態。巨型馬陸的幼蟲為淺棕色,帶有條紋,起初只有三對或四對腿,隨著在發育過程中不斷地蛻皮,體節和腿的數量在增長,一直長到成年大小,體節和腿的數量才能固定。通常,巨型馬陸的幼蟲需要大約兩年的時間才能發育為成蟲。巨型馬陸的繁殖周期會影響它們的露天活動。

秋季的下雨天氣過后,葡萄牙巨型馬陸會變得異常活躍;到了春季隨著溫度的上升,它們的活躍程度有所減弱。最大規模的巨型馬陸入侵事件通常發生在秋季的天氣突變(長期干旱而突然普降大雨)之后,這時的入侵可能會持續好幾個月。在夏季,巨型馬陸不再活躍,它們躲藏在地面以下的洞穴中,或隱匿在涼爽濕潤的地方。特別炎熱、干旱的夏季會使巨型馬陸的數目大量減少。

當受到干擾的時候,葡萄牙巨型馬陸會緊緊地蜷縮成螺旋形的扁平圓盤,要么就猛烈地翻騰,企圖逃跑。在同樣情況下,其他種類的巨型馬陸可能會蜷縮成較為松散的螺旋形圓盤,或者形成溜圓的圓球。

為了阻止其掠食者,在受到干擾的時候,巨型馬陸就釋放出一種具有刺激氣味的、微黃色的分泌物。這種分泌物會污染皮膚或衣服,若揉到眼里,會對眼睛產生極大的刺激。黑色葡萄牙巨型馬陸釋放的分泌物所帶來的氣味和造成的污染是令人討厭的主要原因。況且,這種巨型馬陸群襲房舍,出沒于床褥之中,橫行于后庭的花園、果園和蔬菜地之間,使其成為澳大利亞極為不受歡迎的來訪者。

知其天敵

關于黑色葡萄牙巨型馬陸,貝克博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涉及這些問題,如:它們的行為模式、生命周期;不管在當地還是在葡萄牙,是否有天然掠食者等。

在1985年,貝克博士發表了一則預測報告。根據與葡萄牙當地氣候條件類似的地區范圍,貝克博士預測了巨型馬陸最終將會擴散到的地方。或許,貝克博士的預測過于保守了,因為在那些未加證實的報告中所記錄的巨型馬陸出沒地區往北延伸了很遠,大大超過了氣候條件所允許的范圍。

今年,貝克博士在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雙螺旋科學學會主持了一項全國性的研究,以查明黑色葡萄牙巨型馬陸實際的擴散范圍,并繪制出范圍圖。

“我們希望查明有哪些地區遭到黑色葡萄牙巨型馬陸的侵襲,”貝克博士說,“并且希望對此類以及澳大利亞其他種類的巨型馬陸有更多的了解。”

通過對巨型馬陸所造成的混亂進行研究,貝克博士希望更多地了解它們對自然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應該如何對它們實施最有效的控制。

貝克博士說:“要想對付任何已知害蟲,最有效的防御措施是確切地了解其環境適應系統。”

巨型馬陸做寵物你敢嗎?

作為一個新手,如果你想養只節肢動物當寵物的話,那么巨型馬陸就是你的首選。他們是食草動物(靠吃植物維生)或者腐生動物(靠吃腐爛的物質維生),他們的爬行速度相對較慢(與他們的親近蜈蚣相比下),而且照料他們也是很容易的。對巨型馬陸做護理,觀玩巨型馬陸都非常簡單,并且常見品種的寵物巨型馬陸都是不會咬人的,因此甚至連小孩兒也同樣可以觀玩他們(在監護人陪同下)。非洲巨型巨型馬陸是最為常見的該類寵物之一,他們可以長到30厘米甚至更長。

這種迷人而纖長的生物(其實并不是真的長著1000只腳,而是身體的每個環節上都有一雙腳),他們的壽命在7—10年左右。雖然他們不會咬人,但你也需要知道他們也是有其它自衛手段的。當巨型馬陸受到驚嚇,他們就會蜷縮起來(作為最后的對策)并分泌出刺激性的液體來自衛。有些人對這種液體十分敏感,某些巨型馬陸(不同品種)還能分泌出更加有毒的液體。這種液體一旦不慎入眼或者入口危害就更大了,所以把玩過巨型馬陸之后一定要常洗手。

只有當他們受到威脅時才會蜷縮身體并分泌液體——巨型馬陸其實是一種很慢,很鎮靜的動物,也相對來說很容易的來操控。

你可以在把多只巨型馬陸養在同一個容器內——他們是比較合群的(這一點就和螳螂不同)。但巨型馬陸的繁殖能力較強,如果你不想培養出更多巨型馬陸的話,就千萬別把雌性和雄性的巨型馬陸養在一起。

飼養巨型馬陸的容器的長度至少要達到他們體長的兩倍,而寬度也至少要剛好和他們的體長相等。由于他們是生活在陸地上的爬行動物,所以飼養容器用不著多高。你可能會需要一個蓋子,否則他們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爬出去探探情況甚至逃走。

此外,你還需要一層質量好的墊材,因為巨型馬陸天生就喜歡挖掘到不同層面。墊材還要保持良好適宜的濕度(日常的噴霧加濕會保持巨型馬陸生活環境的高濕度,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建議使用大小為10厘米左右的泥煤苔或者覆有土壤混合物的泥煤苔來做墊材,再用泥炭蘚和樹皮碎片蓋住,這樣既能更好地保護巨型馬陸,也能讓其外觀看上去感到更加自然。同樣的,要讓墊材保持濕潤。

巨型馬陸來自氣候溫暖潮濕的地方,所以除了保濕之外你還需要把溫度控制在22到30攝氏度左右(關于最適溫度還有一定爭議,我建議取中間值25攝氏度)這就意味著你需要在容器下放一張加熱墊,除非你的房間能一直保持25攝氏度左右的溫度或者你生活在熱帶地區(巨型馬陸的老家)。不像蜥蜴和蛇,你不必為巨型馬陸提供特殊的照明,因為他們通常都在夜間活動,反而還會避光。

在巨型馬陸的容器內放一個淺的水碗,添加新鮮的飲用水,并定期清洗和加水。用蔬果喂食你的巨型馬陸。生菜、黃瓜、番茄、香蕉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就像我之前提到過的那樣,他們喜歡吃腐爛的植物,所以你就不必擔心喂給他們的食物不新鮮了,放上一兩天是沒問題的。你還需要在他們的食物上撒些鈣粉,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得到身體所需的養分。。

巨型馬陸視頻:

小編結語:在遠古時期還存在許許多多的像巨型馬陸一樣的生物,由于遠古時期的氣候環境和現今社會的氣候環境完全不同,生物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這種環境,會生長進化出巨型的外觀,以此來防護自身,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氣候環境以及動物條件等都在發生改變,巨型馬陸的后代也隨之進行進化,形成了現在的萬種形態。

轉到目錄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1491
本文標題:巨型馬陸,領略巨大昆蟲的種族與神奇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