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長腺珊瑚蛇美艷絕倫,盤點那些驚奇的藍色動物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神奇生物  時間:2021-05-22 

藍色是一種非常神秘的顏色,并且動物界也比較少見,因為這種顏色并不適合進行隱藏,而自然界的很多動物顏色都是以淡色為主,這樣能夠很好的隱藏自己,以免被天敵抓到或者捕獵的時候被發現,而藍長腺珊瑚蛇就是一種非常神奇的藍色動物,并且現代人們對這種藍色動物了解的比較少,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這種蛇生活遠離人群,并且行蹤非常的隱秘,而除了藍長腺珊瑚蛇,地球上還有其他一些藍色的動物,并且往往非常的神奇,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藍長腺珊瑚蛇以及地球上的其他一些藍色動物。

藍長腺珊瑚蛇簡介

名稱:藍長腺珊瑚蛇

又名:藍馬來珊瑚蛇、銀環蛇 

分布地帶:廣泛分布,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婆羅洲都有它們的身影

習性:它們一般在夜間活動

 食 性:主要是吃別的蛇類為主食,但是有資料記載還會捕捉青蛙等為輔食

繁殖方式:卵生, 每年7月可產30-50顆卵,公蛇也可生小蛇,和其他蛇類有明顯的差異。

藍長腺珊瑚蛇毒性

這種蛇的毒腺非常的長,毒腺能夠延伸到皮下達到三分之一的長度,并且根據對這種蛇的毒腺內的毒素進行檢測表明,藍長腺珊瑚蛇體內的毒素為神經性毒素,比血液性毒素危害更加的大,這種毒素的毒性非常的巨大,幾乎可以瞬間將人殺死,并且這種蛇以其他的蛇作為食物的來源,由于這種蛇的分布比較散,并且在深山老林中,因此人們對這種蛇的了解比較少,這也是這種蛇比較神奇的地方所在。

藍長腺珊瑚蛇視頻

藍長腺珊瑚蛇價格

藍長腺珊瑚蛇價格還不太知曉,作為一種劇毒的毒蛇,很少有人飼養,價格只能是買賣雙方商談,沒有可參考價格。

藍長腺珊瑚蛇怕什么?

藍長腺珊瑚蛇怕什么呢?很不多是蛇友比較好奇,其實,任何蛇類都有自己的天敵,其他蛇類的天敵也是藍長腺珊瑚蛇的天敵,因為蛇類都有共同的動物學特征,雖然它們有毒牙,劇毒,但對于它們的天敵來說,毒牙是不能威脅到它們的。

藍長腺珊瑚蛇圖片

珊瑚蛇和奶蛇如何區分?

辨別珊瑚蛇和奶蛇是新人最難搞懂的,因為記環數很困難,有許多如何辨別奶蛇和珊瑚蛇的貼子,但由于方法過于繁瑣,新人看不懂。于是就讓我來簡單介紹一下如何變別珊瑚蛇和奶蛇。

首先是最常用也是最常見的一種辨別方法就是“紅到黑放心追,紅到黃殺人狂”這種方法十分有效,但并非每種珊瑚蛇都能套用,比方說

華珊瑚蛇屬(Sinmicrurus)的大部分品種

所以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在美國,在國內并沒有什么卵用.....

這個方法并不常用,而且也有些風險,那就是看珊瑚蛇的眼睛,眼睛小的為珊瑚蛇,眼睛大的是奶蛇(如果你近視的話就算了吧)

第三種,也是最后一種,這個方法我認為是最好用的,就是看中軸色。

像這種中軸色為白色和紅色的為無毒的奶蛇

而這些中軸色為黑色和紅色的就是珊瑚蛇了(就連最特殊的藍長腺珊瑚蛇也包括在內了)

可能我說了這么多你還沒搞明白中軸色是什么,其實中軸色就是以這個顏色為中軸線,兩邊顏色對稱,你要實在不明白,我就畫個圖解給你看吧,大概就是這樣的

盤點那些驚奇的藍色動物

都說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保護色,而選擇藍色作為保護色的動物是非常罕見的,并且這種顏色以其高冷的色調而廣受關注,并且這些選擇藍色作為保護色的動物有來自陸地的動物,也有來自海洋的動物,甚至很多人都認為這種顏色的動物是精靈動物,下面就帶大家認識一下地球上的那些驚奇的藍色動物。

最貴的食用龍蝦—藍色龍蝦

藍色龍蝦是一種食用蝦,法國的漁夫每次出海便會將腌咸了的魚放進龍蝦籠,然后將籠子放到70米深的海床來誘捕龍蝦,捉到藍色龍蝦,漁夫會將它們直接送到巴黎的高級餐廳,但是由于藍色龍蝦的身價實在太高,所以即使在高級的法國餐廳,也不容易吃到鮮品。如果用濕布遮蓋,放進冰箱冷藏,最多才可以保存7天。而藍色龍蝦一旦死掉便身價大跌,所以很多高級餐廳也不愿冒險。

海洋的殺手精靈—藍槍魚

藍槍魚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熱帶、亞熱帶和部分溫帶海域,中國海南的西、中、 南沙諸群島以及臺灣等海域均有分布。棲息深度可達200米,本魚身體藍黑色背面與腹面銀白色,有大約25灰白又深藍色的斑紋,每個被包含的圓點或狹窄的橫帶,后頸顯著升高,沒有鰓耙,身體濃密地覆蓋著細長又厚的骨鱗。體延長,前部粗壯,吻較突出,呈劍狀突出。尾柄兩側有2個隆起嵴。頭部背緣在眼前部驟然高起。背鰭2個,第一背鰭長大。最長鰭條明顯小于體高,第二背鰭短小。胸鰭貼伏于體側。背鰭軟條40-45枚;臀鰭軟條18-24枚;脊椎骨24個,體長可達500厘米,目前最大的藍槍魚,根據記錄顯示已經有了六百多公斤。原文地址:http://www.ufo-1.cn/article/201604/869.html

劇毒精靈—藍箭毒蛙

藍箭毒蛙也叫藍色毒鏢蛙,這種嬌小而美麗有時能致人性命的兩棲動物直到1968年從亞馬遜帶回幾個標本后才被科學家所認識。這種毒蛙是南美洲土著人利用的動物之一,這些動物絢麗藍色皮膚下藏著致命毒素。

藍箭毒蛙的繁殖并不困難,只要環境適合就能繁殖,雌雄的辨別在成體來說也很容易,雄性的手指上的吸盤遠大于腳趾上的吸盤,而雌蛙手腳上的吸盤大小相當,同時雄蛙體型比雌蛙略小。幼體的雌雄就不容易分辨。幼蛙飼養10-14個月就能繁殖,一般都是雌蛙采取主動促使雄蛙交配,只要在地面放置石片或果醬瓶蓋等做為產床,上面加上樹皮或花盆之類的遮蔽,雌蛙就會在其中產卵,要保持卵塊濕潤,約3-5天就會孵出蝌蚪,再將每只蝌蚪放入一個300 C.C.容量的保利龍或保特杯中,分開飼養,否則蝌蚪也會有弱肉強食的情形發生。蝌蚪食物可以用稚魚飼料或薄片飼料等,經過60 天左右蝌蚪就可以變態為幼蛙。箭毒蛙的壽命為八年左右,算是滿長壽的了。

最柔軟的精靈—藍環章魚

藍環章魚是一種很小的章魚品種,臂跨不超過15厘米。可以飼喂小魚、蟹、蝦及甲殼類動物,會用很強的毒素麻痹獵物。在海洋中,藍環章魚屬于劇毒生物之一,被這種小章魚咬上一口能致人死亡。但這種章魚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它們受到很大的威脅。

藍環章魚的神經細胞已經分化——它們就像電話線一樣,組成了網絡,將信息迅速傳遞到身體的任何部位電脈沖沿著神經細胞傳遞,直到它們到達了與另外一個細胞的接點。然后產生一種特定的化學物質,跳過兩個細胞間的空隙,在另一邊的細胞接受了這種化學物質,并產生了攜帶住處的新電脈沖,發生在這些接點的過程對于大腦反信息傳遞給肌肉是非常重要的。

已經滅絕的藍色精靈—藍虎

藍虎又被稱作馬其他虎,說藍虎是一種非常罕見的中國華南虎或者東北虎的變種。藍虎有時又被稱作馬其他虎,這是根據在馬其他發現的一種銀灰色大貓命名的。藍虎的皮毛呈白、黑和淡灰色條紋狀。是最有傳奇色彩的中國稀有虎種。清末被西方傳教士發現于北京西苑(與中國麋鹿同地),后向看守官員行賄得到兩張黑藍色虎皮,被認為是皇家圈養的變異個體,但一直不能得到活體,隨麋鹿在中國滅絕,而不承認黑藍虎的存在。

最大的藍色精靈—藍鯨

藍鯨是迄今為止一直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動物。成年藍鯨體長可達33米,重達1.8 萬公斤,有時可以長到更大。它們確實通體藍色,準確地說是藍灰色。藍鯨以前曾瀕臨滅絕,現在全球有 1.2萬只。這個數字看起來似乎很大,但是有人認為,在20世紀有組織的捕鯨業出現以前,全世界的海洋中有多達24萬只藍鯨,是現在的20倍,目前藍鯨已經被列入了世界的瀕危保護動物目錄。

最靈巧的藍色精靈—藍蜻蛉

藍蜻蛉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其生活史包括卵、稚蟲和成蟲三個階段,據說它們是 “最藍的蜻蛉”,藍蜻蛉的稚蟲是在水棲昆蟲,在羽化為成蟲前,一直生活在水中,稱為水蠆。水蠆的下唇特化為捕食器官,稱為面罩,用以捕食小型甲殼動物和其他昆蟲。當生長到一定階段時,稚蟲即羽化為成蟲。稚蟲期的時間較長,通常為一年以上。

維納斯精靈——藍色大閃蝶

閃蝶的成蟲性成熟后,在蛹中沿著頭和胸破殼鉆出,剛羽化的蝴蝶翅膀皺褶和腹部膨脹,這時的蝴蝶無法躲避天敵,翅膀展開后,閃蝶就可以飛翔了,閃蝶的前后翅不同步扇動,成蟲以腐爛果實的汁液為食物。

藍閃蝶在新熱帶界的熱帶雨林出沒,如亞馬遜原始森林,也適應如南美干燥的落葉林和次生林林地,飛行迅速。雄蝶有領域性,翅膀反射出的金屬光澤是向其它雄蝶表示其領域范圍。棲息于在森林里,但有時也會冒險地進入陽光明媚的空地以獲得溫暖。需要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有70~88%的濕度水平,平均溫度為40攝氏度。生活在樹冠層,但常常冒險進入森林的地面,這樣做是為了找到喜歡喝果汁的爛水果。

體型最大的鸚鵡精靈—紫藍金剛鸚鵡

 藍紫金剛鸚鵡是全世界最大的鸚鵡,體長100cm-107cm,重達1.4-1.7公斤,翼展度1.3-1.5米,壽命60年。它具美麗鮮艷的藍色羽毛和彎鉤一樣的巨大鳥喙。足有四英尺長和展開可寬達四尺的翅膀。它們的喙呈黑色,下喙的后端及眼周有黃色的裸露皮膚。紫藍金剛鸚鵡的性別基本上無法從外表上分辨,但雌性的一般是較為纖細。

這種鸚鵡的故鄉在巴西,并且目前世界上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紫藍金剛鸚鵡分布在巴西地區,它們的食性較為特殊,得吃一種棕櫚果實,建議用大塊的椰子殼和果肉來代替。在繁殖期內,被搗成圓塊兒的谷類,椰子加猴食和狗食,軟質食物混合小麥面包,混合水果,奶粉,蜂蜜,維生素,雞蛋殼等等都是很好的食物。

總結:藍色動物不能說多,也不能說少,目前地球上的藍色動物種類雖然相比其他的動物來說比較少,并且很少有人去深入的了解這些種類的動物,因此也加強了這種動物的神奇性,就比如說藍長腺珊瑚蛇,由于其毒性巨大,生活隱秘,因此人們對這種蛇類了解的比較少,或許將來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這種蛇或許也會成為一種瀕危的蛇類。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1494
本文標題:藍長腺珊瑚蛇美艷絕倫,盤點那些驚奇的藍色動物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