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人猿奇葩生物,人類真是由其進化而來嗎?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神奇生物  時間:2021-05-22 

類人猿又簡稱為猿,屬于靈長類動物,并且是所有的靈長類動物中智力最高的動物,非常接近人類,目前在地球上,類人猿主要生活在非洲還有東南亞的熱帶森林中,并且很多都分不清楚猿猴、猴子以及類人猿的區別,根據生物進化的說法來看,猿猴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而類人猿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然后類人猿進化成了原始人類,最后原始人類進化成了現代人,但是當很多人看到類人猿的行為之后,都感到冷峻不知,因為類人猿的很多行為都讓人無法理解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關于類人猿的相關信息。

類人猿的特征

類人猿是靈長目中除了人以外最為高等、智力最高、最進化的動物,智力是人類的五分之二。具有復雜的大腦。牙齒的數目與結構、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狀、盲腸蚓突、胸廓、血型等均與人類相似。懷孕期7至9個月,壽命相當長,可達30年至50年不等,是人類的一半甚至一半多。而且無尾、無頰囊和臀疣。其中黑猩猩與人類99%的基因是相同的。

類人猿

猿類的智商都非常地高,當猴子面對鏡子的時候,它好象看到的是另一只猴子,但長臂猿的的反映卻不同,它知道鏡子里的那只猿就是自己。而猩猩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美食,能夠想到辦法。它們還會簡單的使用工具。

類人猿與人的區別

類人猿

人與類人猿的一個主要區別是人類適于兩足直立行走。這應該就是生物學家的最重要的區別標準吧.人類的雙手就不再是行走的器官,而可以用來制造和使用工具,人類的許多形態結構特點都與直立行走有關。人類的頭部位于脊柱的頂端,枕骨大孔接近顱底中央,朝下方。人類的脊柱呈S形彎曲,使身體的重心落在骨盆和后肢上,以減少人在行走、奔跑或跳躍時的震動。人類的骨盆寬大,髖骨向兩側張開,既便于支撐腹腔的內臟器官,又為臀肌和一些保持人體直立的肌肉提供附著區。人類的后肢長而粗壯,使重心下移,保持穩定性。跟骨增大,足底呈弓狀,增強了直立行走時的彈跳力。人類的拇指比任何猿類都大,而掌部相對較短,從而增加了人手的靈活性和動作的準確性。而現代類人猿的前肢長于后肢,身體重心較高,脊柱稍稍成弓狀,所以它們行走和站立時多采用半直立姿勢。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根本區別主要在于:

1、腦發育的程度不同

類人猿腦的容量約為400 mL,沒有語言文字能力,根據研究表明,類人猿的智力能夠達到人類的五分之二;人腦的容量約為1 200 mL,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文字能力。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

類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不會制造工具,因此在很多的對于類人猿的相關研究中都會提到這方面的問題,通過人類的適當引導,類人猿可以使用人類提供的一些簡單工具來進行行為探索,這也是類人猿比較接近人類的一點;而人類可以制造并使用各種簡單和復雜的工具,因此才創造了現代的人類文明。

3、運動方式不同

類人猿喜歡在森林的樹木之間進行穿行,因此類人猿主要依靠的是雙臂來行動,雖然他們也能夠和人類一樣用雙腳進行行走,但是更多的時候還是依靠雙臂來進行行動;而人類則是直立行走的,依靠的是雙腿來進行行走,這是區別類人猿和人類最大的一點。

類人猿

類人猿的種類

根據類人猿的外形,類人猿的種類可以分為四種,分別是長臂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具體的如下。

1、長臂猿:長臂猿的身體比較小。它們產于我國云南、海南島和東南亞的森林里。長臂猿在現代類人猿中是最小的種類,體高不到1米,重量一般不超過10千克。長臂猿完全過著樹上的生活,擅長臂行法,就是善于用臂從一棵樹蕩到另一棵樹上去。它們下到地面來的時候,也能用兩腳行走。長臂猿過群居生活。

2、猩猩:它們產于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的森林里,手臂很長,兩只手臂展開可達3.5米,比人長了一倍以上。猩猩頭尖,眼和耳都小,頜部發達,犬齒大而尖銳,適宜于對付敵人。它們對付敵人的武器還有強大的手。頜部指構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猩猩的智力相當發達。它們的腦比狗的大得多,平均腦量是410立方厘米。從小捕來飼養的猩猩,人們能訓練它模擬人的動作,叫它幫助人做些事。它們的壽命一般是30-40歲。

類人猿

3、黑猩猩:它們的毛色烏黑,所以叫黑猩猩。它們的頭比較圓,鼻子小,耳朵很大,犬齒也發達。它們的習性跟猩猩有些不一樣。比方說,它們喜歡群居,每群由十幾只到三四十只。它們喜歡在樹上活動,大部分時間在樹上度過。在自然界里,很少有野獸敢去觸犯它們。黑猩猩是雜食性的動物,吃的是許多種果實、嫩葉、昆蟲和小鳥等。有時候它們也會合作抓猴子吃。

4、大猩猩:雄的平均體高在1.7米以上,體重大約210千克。據記錄,最大的大猩猩,體高超過2米,體重達290千克。大猩猩也是前肢比后肢長,它們的兩臂伸開,可以達到2.7米。大猩猩的犬齒很發達,體力又很大,在自然界里也很少有比它強大的敵人。它們吃的主要是果實、嫩葉、竹筍等。它們的智力也很高,腦容量平均達500~600立方厘米。腦的結構跟人腦很相似。但是沒有語言文字能力。有科學家分析,短尾猴也可能是類人猿的一種發展類別,四肢的進化以及大腦結構的相似度。

類人猿

漫談現代類人猿

瑞典生物學家林奈根據分類學的特征,將猴、猿和人組成一個“靈長目”(Primates,意為“最高級動物”)。靈長目中的三類又是如何區分的呢?簡單地說,即“有尾的是猴,無尾的是猿,而人是直立行走的”。猴子的種類很多,體型也小。猿的種類不多,僅有4種,即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長臂猿。從親緣關系上說,人與現代猿最為密切:都有32顆牙齒、一對乳房,臉面裸露,沒有尾巴,全身骨骼的骨塊組成、連接方式都極相似。近百年來發掘出的大量化石,也證實了人與猿在2500萬年以前都是由共同的祖先——古猿進化而來。因此,猩猩等4種猿被稱為“類人猿”,是我們人類的“堂兄弟”。

那么,這些“堂兄弟”現狀如何呢?它們現在都處于瀕危狀態。對此,各國都采取了保護措施。我國將長臂猿定為國家I級保護野生動物。下面簡要介紹4種猿。

類人猿

大猩猩(Garilla gonlla)又叫“獷猿”,是類人猿中體型最大者,一只成年的雄性大猩猩雙腿直立起來足有1.8米高,重250公斤(雌性較矮小,體重100公斤)。全身毛為黑色;成年雄性的背腹部為灰白色,俗稱“銀背”。大猩猩頭大頸短,面目丑陋可怕;聳眉骨、凹眼睛、塌鼻子、闊嘴巴,犬齒特別發達。雙臂較長,手常握成拳形,以指背著地行走。

大猩猩只有1種,僅分布在非洲中部的熱帶雨林中。因棲息地不同,又分高原、平原和低地3個地方種。其群體一般由5-10只結成,由一只壯實的“銀背”統率;較大的群體還有“二王”、“三王”,均由強壯的雄性擔任。群體一旦受到威脅,雄性挺身而出,呲牙咆哮,雙拳捶打自己的胸膛,發出鼓鳴般的響聲。其實大猩猩的性格是溫和的,它們膽小謹慎,從不主動攻擊對方,所作出的猙獰舉動只是虛張聲勢,起威懾作用而已。大猩猩是完全的素食者,特別喜食野香蕉及其莖、嫩葉;食量頗大,每日吃25公斤左右的食物。繁殖期不固定,孕期240-280天;每胎一仔,10歲左右成熟,壽命30--40年。如今大猩猩的數量日漸稀少,約有3000只左右。

猩猩(Pongo pygmaeus)全身長有稀疏的紅褐色的長毛,又稱“紅猿”。它比大猩猩略小,成年雄性站立時有1.5米高,重75-100公斤;雌性較小,重約40公斤。年長的雄性面部兩側有明顯的皮膚硬快(肉墊);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的疊折越來越大,甚至延伸到喉頸部;充氣后更大,發聲時有共鳴作用。

猩猩僅產在亞洲的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和沙撈越的熱帶森林中。性格溫順而孤僻,不喜結群,獨往獨來。行動緩慢,攀樹本領較高,常用前肢抓住樹枝在林間悠來蕩去。在樹上營巢,巢簡陋,用樹葉鋪墊而成,只睡一覺就拋棄。每逢大雨時,摘取大芭蕉葉來遮蔽。主食野菜、嫩葉,也食昆蟲和鳥卵等。每4年繁殖一次,每胎一仔;孕期9個月,哺乳期一年半。10歲成熟,壽命30--40年。目前猩猩的數量不到5000只。

黑猖猩(Pan hododytes)全身為黑色,故又稱“黑猿”。直立時高1.1—1.6米,體重45-80公斤。四肢粗壯,吻部突出,有兩只較大的“扇風耳”。

黑猩猩分布在非洲中部的熱帶雨林中,喜結群,既有六七只的小群,也有五六十只的大群。群體的成員不固定,隨來隨走,也沒有固定的配偶。每胎一仔,孕期242天;10歲左右成熟,40歲即是老年了。食性較雜,以漿果、鮮葉、嫩枝等為主,也食鳥卵、昆蟲,還捕捉小野羊、小野豬和小猴等。經觀察發現,它們也殺戮自己同類的幼仔,并分食其肉,這在高等動物中是罕見的。黑猩猩活潑好動,不僅善于在樹上攀渡,也能在地面上直立行走或四肢并用地奔跑。夜晚在樹上筑巢睡眠,有“森林之神”之稱。目前黑猩猩的數量約有1萬只。原文地址:http://www.ufo-1.cn/article/201604/938.html

還有一種侵黑猩猩(Pan panis·CH$),體長僅0.6米,臉面較黑。它們僅棲息在剛果河以南的熱帶雨林中,分布區狹長,數量稀少,是珍稀物種。

長臂猿(Hylobates)是小型的類人猿,僅分布在亞洲東南的熱帶、亞熱帶森林中。除產在中國的4種長臂猿外,還有:1.合趾長臂猿(H.syn·dactylus)。也叫“馬來西亞長臂猿”,是長臂猿中體型最大者,分布在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2.倭長臂猿(H.klossii)。也叫“克氏長臂猿”,分布在蘇門答臘以西的幾個小島。3.銀白長臂猿(H.moloch)。分布在爪哇。4.敏長臂猿(H.agilis),也叫“白手長臂猿”,分布在馬來半島、泰國南部和蘇門答臘。5.灰長臂猿(H.muel-left)。分布在婆羅洲。

類人猿或許是美人魚的一種

類人猿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動物星球頻道近日公布的研究理論認為,海洋中可能確實存在類似“美人魚”的生物,它們的真身是古猿在進化成為人類的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分支——“海猿”。

根據這一理論,在古猿進化成早期人類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古猿進入了水中生活,成為“海猿”,它們可能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消失并被人類遺忘了,卻以“美人魚”的神話形式在人類記憶中流傳下來。

動物星球頻道的查理·福利說:“這是一個關于人類進化史的非常激進的理論,但是我們正在接近這個古老謎團的真相。這促使我們思考,美人魚可能不僅僅是神話中的生物。”

盡管類似“海猿”的理論經常被視為偽科學,但諸多證據顯示早期人類的確生活在海洋附近,而且他們在非常早的時候就具備了驚人的航海能力。在希臘主陸與附近海島上都發現了10萬年前穴居人使用的工具,證明他們那時候已經能夠乘船旅行。

福利還說:“人類與其它靈長類有著顯著的不同,但卻有許多與海洋哺乳動物相似的特征,比如手指之間的蹼狀結構以及皮下脂肪等。此外,我們還有游泳、控制呼吸的本能。人類最長可屏住呼吸20分鐘,遠比其它陸地生物更長。”

類人猿的進化

類人猿

基因研究表明,人類和猿類(大猩猩、黑猩猩和其他猩猩)的基因,只有百分之幾的差別。但是,如果我們脫光衣服,站到猩猩的群體里,就會驚訝地發現,我們與它們竟是如此之不同,簡直是天壤之別。

例如,我們可以直立行走,行動自如,它們卻只能躬身曲背,四腳著地。即使偶然站立起來,走上幾步,也是東倒西歪,左右搖擺,因為它們是平足。我們的腦袋大而圓,前額突出,面部平直,牙齒小而密集,排成弧形。

它們卻是腦袋小而尖,前額后傾,眉骨高隆,嘴巴大而突出,牙齒大而稀疏。我們上肢短而細,下肢粗而長,兩手非常靈活,雙腳與小腿垂直。它們卻上肢很長,雙臂過膝,兩腿較短,羅圈狀彎曲。我們頭上有發,眼上方有眉毛。倘若成年,腋下和陰部有毛,雄性還會長出胡須。

它們卻是全身長毛,只有手掌和腳底是光滑的。我們可以說話,寫字,思維敏捷,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意思。它們卻只能聲音單調,嗚哇亂叫,其智力似乎還不如一個三歲的小孩子。

既然我們是近親,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這得從人類的進化說起。

遠古的非洲是一塊炎熱的大陸,為大面積的熱帶雨林所覆蓋,生活著一些古老的猿類。后來由于地殼運動,非洲東部逐漸隆起,東非裂谷開始形成,氣候變得愈來愈干燥。到大約1500萬年之前,氣候越來越干燥,森林的面積開始減小,而為大面積的草原所代替。原來生活在森林里的臘瑪古猿這時便下到了地面,進入到草原里。其他猿類還繼續留在森林里。

草原非常開闊,臘瑪古猿既要到處尋找食物,又要隨時提防潛伏的天敵,例如獅子的襲擊。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它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點食物,例如幾個香蕉,剛想吃,卻突然沖出來一個獅子。它們不得不倉皇逃命,卻又舍不得把來之不易的食物丟棄,只好用前肢抱住,用兩條后腿奔跑。這樣跑來跑去,終于學會了直立行走,這就是人類與猿類分道揚鑣的第一步。這一步非同小可,使得進入草原的猿類,開始向著完全不同的方向進化。

站立起來的猿類,視野開闊了,可以看到更遠和更多的東西。活動靈活了,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跑更多的路。前肢解放了,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提高了行動的效率和生存的幾率。

全身的重量都壓在腿上,兩腿變得粗壯有力,腳掌出現了便于行走的弓形彎曲。所有這些適應性的變化,促進了大腦的進一步發育,增強了思維的能力。

由于腦容量越來越大,頭顱變大,頭頂變平,前額向前突出,凸起的眉骨也就逐漸消失。它們本來是以植物為食,與現在的大猩猩和黑猩猩相似。咀嚼植物需要發達的臼齒,所以頜骨很長,嘴巴往前突出。

這也就是為什么所有的食草動物都是長臉的原因。而學會了使用工具以后,狩獵的成功率提高了,食肉的機會也就愈來愈多,切齒變得更加重要,犬齒和臼齒越來越小而密集,牙齒開始重新排列,由原來的兩排平行變成了彎曲的弧形,嘴巴漸漸變小,下巴往后收縮,鼻部隆起,面部趨于垂直,逐漸趨向我們今天的樣子。高蛋白的食物不僅強壯了體魄,而且促進了大腦發育。有了簡單的語言,則使相互聯系更加緊密。到大約250萬年之前,開始制造工具。

于是,人類的進化進入了一個更高的階段,從類人猿變成了原始人,稱之為“能人”

類人猿視頻:

小編結語:“通過對600萬年前生活在現今肯尼亞地區的早期人類骨骼進行分析,科學家發現:人類祖先最早在那時就已開始直立行走。”根據進化論的說法,類人猿其實就是人類的祖先,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自然界,生物的出現以及發展是具有其一定規律存在的,如上文中說到的,或許海底確實存在類人猿的一個分支,但是我們并沒有發現而已。而且我們知道的是,在很早的書本知識就已經教授過,人類之所以能夠出現就是由于人類的祖先能夠主動從樹上下來,雖然這種說法有點過,但是卻也是一種非常直觀的解釋。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1496
本文標題:類人猿奇葩生物,人類真是由其進化而來嗎?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