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9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關于記憶,最新的說法是……以前的說法都不對!這個發現甚至讓做出這一宣布的科學家們自己都倍感吃驚。美國和日本科研團隊發現,記憶是這樣發生的:人腦把信息“備份”,同時儲存兩份同樣的記憶版本,一份供當下用,另一份則永久保存,帶入墳墓。
以前的說法是,先有短期記憶,然后慢慢轉變成長期記憶。

做出最新宣稱的科學家們形容這無異于“記憶規則的華麗重寫”,雖然他們自己對此也很意外。
關于記憶,以前是這么說的:人腦的兩個部分深度參與了對個人經歷的記憶:海馬體和皮層。海馬體先制作短期記憶,之后逐漸轉變成儲存在皮層里的長期記憶。
這個解釋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
當時有一位名叫亨利?莫萊森(Henry Molaison)的患者,在接受癲癇手術時海馬體受損,喪失了儲存記憶的功能,但手術前的那些記憶卻還在。
當時學者們普遍接受的一種解釋是,這是因為海馬體生成的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存入”皮層,故得以保留。
然而,理化學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神經回路遺傳研究中心(Riken-MIT Center for Neural Circuit Genetics)的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其實不是這么回事。

當然,他們的實驗是在小白鼠身上做的,但據信也適用于人腦。
實驗本身之高、精、尖,細節可能外行不宜,概括地說就是通過儀器和操作來觀察記憶的形成過程,即腦細胞群對電擊的反應。
然后,研究人員用光束射入大腦來控制神經元的活動,就好比把記憶當成開關來開啟和關閉。
結果發現,記憶有兩個同時生成的版本,一個在海馬體,一個在皮層。
實驗室的那只小白鼠最初幾天沒有用皮層里的那個長期版本的記憶,因為科學家把它們的海馬體內的短期記憶關閉后,它們就忘了電擊這回事。
但是,通過操作把皮層的長期記憶激活打開后,小白鼠們就記起來受過電擊了。
科學家們認為,長期記憶在形成的初期是不成熟或者是“沉默”的,而海馬體和皮層之間的聯系假如受阻,那么長期記憶就永遠無法成熟。
這說明,大腦的這兩部分仍有某種關聯,重心還是會隨著時間推移從海馬體向皮層轉移。
這項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研究結果目前還只是科學層面的發現,但這項發現在臨床應用方面的潛力不容低估。
比如,它能夠幫助人們更細致了解老年癡呆癥患者腦子里在發生什么?是否還在生成記憶,是否生成的記憶因為某種原因而無法激活、調取?更細致的了解是去尋找相應治療方法的基礎。
本文標題:科學家“華麗重寫記憶規則”:以前的說法不對!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