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生產肥料的“仿生葉”:有望解決饑餓問題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科學探索  時間:2021-12-03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只利用細菌、陽光、水和空氣就能生產肥料的仿生葉。圖中右側是用了仿生葉肥料培養的蘿卜,要比用普通肥料的蘿卜大1.5倍。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只利用細菌、陽光、水和空氣就能生產肥料的仿生葉。圖中右側是用了仿生葉肥料培養的蘿卜,要比用普通肥料的蘿卜大1.5倍。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哈佛大學研究團隊開發的新型“仿生葉”或許將掀起一場新的“綠色革命”。這是一個模仿光合作用過程的人工系統,能像植物葉片一樣,將太陽光能轉化為養料。有朝一日,這種仿生葉或許能幫助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農作物產量,進而解決世界饑餓問題。

  哈佛大學的研究者相信,他們的這一成果能幫助推動下一次農業革命。利用細菌、陽光、水和空氣,他們在農作物生長的土壤中成功生成了肥料。該研究團隊由著名生物化學家丹尼爾·諾塞拉(Daniel Nocera)領導,開發模仿植物光合作用的人工葉是他主要的研究方向。

  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諾塞拉的團隊開發出了這種仿生葉設備。通過對生成的氨進行測量可知,該系統具有比自然光合作用更高的效率,能產生更多的肥料。不過,真正的證據是研究人員種植了超過5輪的蘿卜。利用仿生葉所產生的肥料來種植蔬菜,產量要比對照組高150%。

這種仿生葉以丹尼爾·諾塞拉博士開發的人工葉為基礎,利用太陽能(由圖中的太陽能板收集)將水分子分解為氫和氧。  這種仿生葉以丹尼爾·諾塞拉博士開發的人工葉為基礎,利用太陽能(由圖中的太陽能板收集)將水分子分解為氫和氧。

  接下來,研究團隊希望提高該系統的生產率,使印度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農民可以用這項技術生產肥料。“當你擁有大型集約化的生產工藝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你可以輕而易舉地生產并運輸肥料,”諾塞拉博士說,“但如果是在印度某個水體受污染的村莊里,這是不可能的。貧窮的新興國家往往沒有資源來做這些。我們應該思考一種分散式的系統,因為這才是那里真正需要的。”

  研究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第253次會議上匯報了這項工作。此前,諾塞拉團隊已經開發了一種模擬植物葉片光合作用的人工葉,在陽光照射下可以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之后,人工葉引入了細菌Ralstonia eutropha,在消耗氫的同時,這種細菌能提取出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形成液態肥料。

  為了確保這一過程順利進行,研究團隊將此前設備中對微生物有害的鎳-鉬-鋅催化劑換成了對細菌友好的鈷-磷合金。

  “這些肥料只是第一步,做到這一步意味著你可以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化學合成平臺,”諾塞拉博士說,“現在我們展示的是這項技術的一般方法,使用另一類細菌將大氣中的氮提取出來并制成肥料。”

水分子在太陽能和催化劑作用下分解為氫和氧。之后,人工葉的細菌在消耗氫的同時,能提取出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制成液態肥料。  水分子在太陽能和催化劑作用下分解為氫和氧。之后,人工葉的細菌在消耗氫的同時,能提取出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制成液態肥料。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諾塞拉博士的團隊設計了新的仿生葉系統,其中的黃色桿菌屬(Xanthobacter)細菌能使人工葉產生的氫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結合,形成一種原生體,作為“燃料”儲存在細菌內部。接著,這些細菌吸收空氣中的氮,并利用原生體——本質上是氫的儲存介質——生成氨。

  在諾塞拉的設想中,這種仿生葉可以直接安在農作物生長的土壤中,直接為農作物提供養分。在20世紀60年代的第一次“綠色革命”中,以氨為基礎的肥料大規模應用在水稻和小麥新品種的種植上,使農業產量翻了一倍。據聯合國的報告稱,盡管這場革命導致了一些嚴重的環境破壞問題,但也拯救了數以百萬計的生命——特別是在亞洲。

  然而,世界人口依然在不斷增長,預計到2050年時將比現在增加超過20億人,其中大部分人口增長出現在世界部分最貧窮的國家。為每個人提供食物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研究者普遍認為,我們更應該增加農作物的單位產量,避免破壞自然環境來獲得更多的農業用地。(任天)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7603
本文標題:能生產肥料的“仿生葉”:有望解決饑餓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