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帽子”成了人才的緊箍咒:委員建議整合人才計劃體系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科學探索  時間:2021-12-12 

  來源:科技日報

  兩會觀察

  “長江湘江閩江,江江冠名;黃河遼河海河,河河有份;攀登、揚帆、飛天,計劃層出不窮;各種計劃和學者的稱號,形成了‘帽子滿天飛’的現象。”7日的全國政協科技界別聯組會議上,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王向朝委員吐槽人才計劃亂象,引發委員代表共鳴。

  “帽子”引發年齡焦慮

  博士后王偉(化名)要出站了。“很多高校人才引進計劃分五六個層次,高層次是各種計劃人才,再往下要求Science文章、SCI引用……我做的研究偏基礎,出成果慢,我很焦慮。”

  中科院院士高鴻鈞委員告訴記者,“帽子問題”引發了學術界普遍的年齡焦慮。

  目前公認的幾大高級別人才計劃,對申報者年齡都有限制:“青年千人”申報者一般不超過40周歲;申報“長江學者”,理工科領域一般不超過45周歲……學術圈里甚至流傳:如果45歲前沒有入選高級別的人才計劃,就意味著基本沒有機會再出頭。

  王向朝說,全國各級各類有一定影響的人才計劃近百個,由于政出多門,客觀上形成了定位重疊的“帽子工程”。

  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杰青”獲得者約1930人,其中530多人同時又是“長江學者”。“長江學者”青年項目共實施兩批443人,其中有247人同時又入選“優青”或“萬人計劃”,重復資助比例高達55.8%。

  “重復資助,贏者通吃,現在已經形成‘帽子鏈’。”王向朝說,“太多資源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帶來資源配置的不公。”

  “帽子”造成學術氛圍功利化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副主任邢新會委員說:“有帽子沒帽子,待遇反差巨大。”

  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崔鐵軍代表對此深有同感。他對記者談起了自己熟悉的年輕人,科研水平相差不大,一頂“帽子”卻讓他們的境遇天壤之別。“對青年學者來說,沒有‘青年長江’‘青年千人’,就好像低人一等。”

  在邢新會看來,“帽子”氛圍下,學者們無法安心科研,漸漸有一種“搶帽子”的傾向。“大家忙著發論文、申項目,而且為求保險,不敢做全新和不成熟的東西,科研‘隨大流’。”崔鐵軍說。

  “不做重要的,只做短平快的;不做原創的,只做跟風的,加劇了‘以論文數量論英雄’的浮躁之風。”王向朝發現,搶“帽子”讓一些年輕人在工作之初就習慣了“投機取巧”。

  而那些在“帽子”賽中未能勝出的學者,不得不另謀出路。“尤其在基礎研究領域,學者評不上‘帽子’,可能放棄學術去做應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大代表說。

  別讓“帽子”箍住創新潛力

  “到了該治理人才計劃亂象,改善人才發展環境的時候。”在王向朝看來,當務之急是要加強頂層設計,梳理整合各種人才計劃,避免政出多門、定位重疊。“以人為本,給人才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建成一個完整的人才計劃體系。”

  邢新會建議,可以集中力量打造有權威性的國家級青年創新人才計劃,把個人的創新能力和潛力作為關鍵評價指標,采用公平公正的評審方式。

  怎么破除“帽子鏈”,避免贏者通吃?王向朝建議,可以限定同一申請人的人才項目申請數量;還可以針對高層次人才建立薪酬福利指導制度,讓高層次人才的收入與其貢獻相匹配,避免不正當競爭。“可以把各類‘帽子’人才計劃經費集中起來,創建一個專門的基金,好鋼用在刀刃上。”邢新會說。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7699
本文標題:別讓“帽子”成了人才的緊箍咒:委員建議整合人才計劃體系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