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天來,科學家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發熱議。撇開網絡上一些“口水”言論,我們更應該看到,兩位科學巨匠歸來,彰顯中國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增強。
大師歸來,國家之幸。楊振寧為物理學界泰斗,即便年事已高,他依然孜孜不倦提攜后輩、牽線搭橋,致力于提升中國科學的國際視野。姚期智則是計算機領域大拿,年逾古稀仍奮戰在科研一線,聲名在外的“姚期智班”培養了大批年輕的計算機人才。兩位頂級科學家正式轉為中國公民,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積極示范。
其實,除了這兩位學界泰斗,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海外人才回到中國施展拳腳。數據顯示,從改革開放到2015年底,221.86萬出國留學人員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79.87%。海外人才呈加速回流態勢。
人才加速回流的背后,是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
相較于歐美地區經濟低迷的現狀,中國國內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快速發展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渴求人才,這自然為越來越多的海外精英提供了在中國施展才華的機會。
2013年,已在美國成功創業10年的鄧澤平全職回到長沙,創辦了一家生物制藥公司。短短幾年時間,公司按照預期規劃取得快速發展,目前已擁有100多項發明專利,搭建起了4000多平方米的生產研發基地。
“生物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新興行業,市場前景廣闊,大有可為。”鄧澤平對自己從事的生物醫藥行業充滿信心。
預計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中國依然會是世界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中國的發展將持續吸引海外人才到中國“開疆拓土”。
人才加速回流也與中國政府加大吸引海外人才的力度密不可分。近年來,中國官方出臺了一系列引進國際人才的政策及戰略,“千人計劃”便是其中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引才品牌。
據了解,自2008年啟動至今,中國各地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超4萬名,引進教授層次人才數量是1978年至2008年引進總量的20余倍。“千人計劃”專家回國后,在各自領域做出卓越貢獻,成為國家創新創業生力軍。
2008年歸國的企業家戴立忠便是其中一員。回國后,戴立忠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國際領先的基因檢測技術平臺,開發了150余種市場急需的重大疾病診斷產品,填補了中國高精度診斷產品自主品牌空白。
與各項引才計劃相應,中國科研環境也在持續改善。一系列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陸續建立。今天的中國,已有能力為科研人員提供不輸西方國家的科研條件。
廈門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齊忠權對此深有感觸。“這些年中國科研水平國際化的速度非常驚人”,他告訴記者,自己從瑞典歸國十年,不論是發表文章的數量還是取得的科研成果都不輸海外。“在中國我們同樣能達到世界領先水準”,他說。
此外,針對海外人才生活中面臨的申請戶口、子女就學等困難,政府部門也相繼出臺政策,放寬其落戶條件,簡化落戶手續,解決后顧之憂。
“我的身體里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94歲的楊振寧如是表述自己轉回中國國籍的原因。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海外精英歸來,在中國這片沃土上實現夢想,貢獻國家。(完)
本文標題:兩科學巨匠歸來彰顯中國“人才磁場”效應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