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研究人員正在例行繪制地球表面的地形圖,尋找可能引發地震的扭曲和變形之處。
該團隊通過處理衛星圖像,分析了從阿爾卑斯山到中國沿途地區巖石的壓力累積情況。這一累積過程極為緩慢,每年僅能移動幾毫米。這些新地形圖將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判斷地震發生的概率。這些變化是無法通過人類的感官覺察到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巖層受到的壓力不斷累積,最終巖層破裂,往往會引發災難性的后果。
“我們也許能找出一些應變率(即材料的變形速度)很低、此前沒能檢測到的區域。這告訴我們,地震更可能發生在一些過去被視作穩如泰山、根本不可能出現地震的地區。”英國地震、火山與構造地質學觀測與建模中心(簡稱COMET)的沃爾特斯博士(Dr Walters)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的秋季大會上宣布啟動這一新項目。
歐盟的“哨兵1號”(Sentinel-1)雷達衛星在英國科學家的工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組航天器會重復、快速地拍攝地表圖像,并利用高速激光傳輸將數據傳回地面。COMET團隊利用一種名叫干涉測量法的技術,將這些圖片進行比對,尋找哪些區域在地質板塊遷移的作用下,發生了彎曲與變形。
項目開始之初,研究人員主要關注的是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這是大型地震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地區。今后該項目還將擴展至所有主要地震帶,包括地震頻發的太平洋盆地邊緣,即所謂的 “火圈”。
為實現預期效果,該團隊繪制的地圖必須足夠精確,直徑超過100公里的區域哪怕每年只移動了1毫米,也必須能體現出來。該系統目前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但在“哨兵1號”收集了更多圖片之后,這一標準便有望實現。


為了證明新系統的能力,COMET團隊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的秋季大會上展示了他們繪制的土耳其地圖。地圖顯示,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以每年20至25毫米的速度向西移動。他們最關心的是,板塊壓力是如何在安納托利亞高原北部和東部的斷層處累積起來的,因為該地區過去曾引發過多次破壞力巨大的地震。
COMET主任蒂姆·萊特教授(Prof Tim Wright)表示,他們對“哨兵1號”衛星系統傳回地面的大量數據進行了簡化,這是使該項目得以順利進行的突破性舉措之一。
“舉例來說,在‘哨兵1號’運行的一年時間里,數據量便多達156TB。相比之下,此前的歐洲環境衛星(Envisat)工作了整整10年時間,收集的數據卻僅有24TB。收到‘哨兵1號’傳回的數據后,我們只需幾個小時便能完成自動處理。”沃爾特斯博士補充說:“這是一個大數據項目。我們得到了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的資助,用于打造大數據處理設備,以便處理歐空局免費提供的數據,并開展必要的地球物理學測量工作。我們將以此來服務社會。這些數據不僅供我們分析和判斷地震發生概率,還可供全球的科學家使用。從太空看大陸”的項目官網剛剛上線,用于發布已處理完畢的地圖。”
COMET還在研發一套用于監測火山活動的相似系統。“哨兵1號”衛星也將一展身手,尋找巖漿上涌、可能導致火山噴發的區域。
本文標題:歐空局“哨兵1號”衛星幫助科學家分析地表變形情況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