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獎得主郝景芳:未來標準化的生產由人工智能完成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科學探索  時間:2022-01-02 
雨果獎2016年得主《北京折疊》的作者郝景芳發表演講

  新浪科技訊 1月21日下午消息,由新浪科技主辦的新浪“2016年度科技風云榜”頒獎盛典于今天下午在北京舉行,眾多業界領袖同臺共話科技行業。科幻文壇最高獎項——雨果獎2016年得主《北京折疊》的作者郝景芳到場,分享了自己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的一些觀點。

  在郝景芳看來,未來我們會需要一個真正的人的教育機構,藝術教育、創造力教育、綜合能力的教育,通識教育、情感教育,這些都是需要具備的。

  互聯網教育給大家更多的選項和可能性,但郝景芳認為教育又不僅僅是一種產品,也不僅僅是錢的投入。我來我們需要一個打破目前常規的職業和常規的專業設置,讓這一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定制自己的培養方案的教育系統。

  郝景芳最后預言:未來的分工會更加明確,標準化的生產由人工智能完成,人類完成那些創造性和情感性的工作;同時,未來的組織也會更加靈活。

  以下為郝景芳演講實錄:

  其實有關人工智能時代對于我們人類社會,對于整個所有人的影響,我最近已經在一些論壇上講過幾次了,未來的時代會需要什么樣的人。但是我今天可能想講的更加細化一點,尤其我們今天是一個科技風云榜,我會更加詳細的講一講我頭腦中設想的,在未來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其實我們都知道,現在是一個歷史最關鍵的轉折點,人工智能時代的產品大量的上市,未來可能我們每一個機械里面都會有人工智能的芯片程序。所以以后所有的這些其實都有了一定的人工智能的成份,我們同時還會看到大量的機器人占據我們整個的經濟系統,所以我們的生活肯定會越來越方便,我們的出行會越來越智能,我們去任何地方消費、生產活動都會有大量的人工智能輔助我們做決策以及做生產。所以這個時候就給我們人提供了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職業,未來我們的職業向哪個方向發展呢?很多人的很多職業可能都會被取代,這種重復性的工作也是現在很多人都在談論的一個話題。很簡單的我們有了訂機票的軟件,曾經大量需要人工訂機票的人,這個職業就不存在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過程在上演。

  這就給我們的教育系統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知道在上一輪整個人類大發展的變革中是一個工業時代,工業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標準化。我們的生產要用大規模的流水線,我們用工廠把每一個人放到一個標準化的位置上,把每一個人訓練成一個螺絲釘,把每一個人訓練得會應答這些標準答案,然后他可以在這樣的大工業體系當中獲得一個自己的位置。于是我們會看到,像這樣的標準流水線生產,以及這樣的標準化的教育體系,我們這樣的教育體系其實是一個非常慢的產品,一兩百年的時間,是完全適合于我們工業化的體系的。

  但是這種教育體系未來培養出來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就是未來能夠做標準答案的,能夠做題目的,能夠在標準化課堂里面上課的,未來能在標準的流程上做螺絲釘的人才。這樣的人才將來前景是什么樣呢?就是這樣,我們培養出來的就是像機器人一樣的人,而這樣的人最終會被機器人所取代。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前景呢?我們其實想一想的話,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甚至是有一點可怕的前景。

  我寫《北京折疊》是一個什么故事呢?是一個講大規模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取代了很多工人,取代了很多重復性勞動的工作者,以至于整個社會的大部分人口處在一個失業的狀態。很簡單,你想一想,我們培養標準化的個體他會做題目,他會給出標準化的答案,他會重復的做這些事情,完全聽指令。可是這些特點人能拼得過機器人嗎?完全拼不過,無論是計算能力還是聽話能力,所有的能力,我們的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人都會輸給機器人。

  于是我們在未來時代就會發現面臨著這樣很難的窘境,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這個社會是無法承擔的。像《北京折疊》這樣的一個社會,我想也是我們在座的所有人不希望看到的。那么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我們未來的教育需要和現在這樣標準化的教育系統不同,如果我們還持續著這種所有的學生坐在一個教室里面大家像機器人一樣上課和答題的教育系統的話,我們很難面對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再由需要什么樣的人推回到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說一下我自己的想法,我自己覺得未來的教育,與其說是我們需要某種學校,設想一個很完美的學校,不如說我們需要一個教育的生態系統,我自己覺得未來會是一個所有人教育所有人的時代。為什么這么說呢?我來解釋一下。在最近的某一個創業者的群里面,有一個人說他們公司招人的時候,其實不要那種很有經驗的程序員,要一些初級的。為什么呢?因為那種很有經驗的程序員往往這個經驗根深蒂固的印象太深,以至于很難學新的東西,他們要經驗少一點的人在公司里面進行培訓,就能夠成為新的專家。這個提示我們,目前這個時代可能需要的人是需要能夠不斷學習、不斷進一步學習的人。所以我們在未來的時代,很可能看到真正的學校是不能滿足我們的教育需求的,因為學校中培養的人只能培養你20歲,我們需要不斷的發展,我們需要更加靈活的能夠終身不斷學習的。在我們父母的那個年代,大家會覺得我們大學學了一個專業真的就能夠用一輩子,用到五六十歲畢業,我們就可以指望這個去吃飯一輩子。可是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其實幾乎沒有人能夠覺得我們現在在學校里面學的東西就夠用到一輩子,甚至是連十年都用不到就需要學習一些新的東西。所以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在學校系統之外有一個非常強大而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

  未來的時代我們首先需要的是人性化的教育,因為剛才在我們對未來的一個推導,在這樣一個標準化時代將要過去的時候,我們很多的重復性標準化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時候,我們就去想我們的工作要想哪里來?首先我們需要那些真正設計這些任務,設計這些人工智能的設計師,他們首先需要有一些比較超于人工智能的能力。其次我們需要什么呢?我們需要這些人工智能,這些重復性標準化的工作所不能夠Cover到的那些領域。包括什么呢?包括創造性、情感交流、審美、藝術能力,還有我們的綜合理解能力,我們把很多碎片連成一個故事這樣的講述能力,我們的知覺。所有這些在我們看來非常不可靠的東西,其實往往是人類這個智能非常獨特的系統。現在人工智能在很多地方的識別不如一個直接性很強的小孩子。所以我們其實要從人工智能的發展去反推有哪些是我們人類最獨特的地方,藝術創造、情感交流,這些是我們目前的教育系統里面并不重視的東西,但是在我看來會是未來整個市場上面最需要的一些東西。所以我們會需要一個真正的人的教育機構,藝術教育、創造力教育、綜合能力的教育,通識教育、情感教育,這種必須是很普通的。

  未來的教育我們會需要什么呢?我們會需要每一個人為了自己,可能自己給自己制定一套培養方案。這個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現在所有人都要從一個小學,按照教學大綱,中學按照教學大綱,大學選了一個專業的方向,就在這一個非常小的領域里面按照教學大綱去做。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職業實際上每天都在更新換代的,我們現在每年都聽說一些新的職業,以前是完全不知道的。比如現在大家都知道微信公眾號,就需要有運營的職業,這個崗位是現在很熱門的。可是這個崗位跟我們的教育系統如何去匹配呢?未來新的職業會越來越多,層出不窮,花樣繁多。而一個人他如果想進入一個職業,他其實可能需要的教育是來自很多領域,很多專業的。我們其實會知道,一個人應該完全有能力給自己制定一套培養方案,并且從各種渠道去尋求到自己的教育。也就是說,假如他想成為一個動畫片剪輯師,他可以去某一個地方學習繪畫美術的技巧,去某一個地方學習一些導演的技術,去某一個地方學習很多相關的技術等等,這是一個很小的例子,未來還有很多新的工作。

  我們需要這樣的教育生態系統,它可以打破目前常規的職業和常規的專業設置,讓這一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定制自己的培養方案。其實有的人說我的身份會比較跨界,學過物理,學過經濟,后來又寫小說。其實你仔細想想的話,科幻小說這個職業一定是跨界的,必須有科學的背景和文學的背景,這個身份必須要從兩個專業的角度入手。未來其實會有很多這樣的專業,它需要跨越我們現在很多的學科,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教育選擇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定制自己所需要的學科教育。

  我的另一個設想是對于教育的理解。其實現在很多做新式教育的人大家都在做互聯網平臺,做很多非常棒的教育產品。我們在網上也能看到很多新式的教育視頻和教育軟件,但是其實我們想一想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產品嗎?教育僅僅是公共福利嗎?我們知道現在教育、公立學校教育都是由財政提供的這樣一種教育福利,但是這個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教育的質量會僅僅取決于這個財政支出,如果財政困難,那么我們可能整體的教育水平都要下降。這樣的話,整體的教育系統有一個約束上限。

  互聯網教育給大家更多的選項和可能性,但是教育僅僅是一種產品嗎?其實我們說教育是一種新的免費的互聯網的產品,可以推廣到各種人的時候,我們忽略了一點是,其實如果教育僅僅是產品的話,那么我們從小到大都能得到很好的免費的教育產品,就是我們的課本。我們的這種課本是按照語文教學大綱,按照數學教學大綱全國一樣的教育產品。如果教育僅僅是產品的話,那么得到同樣課本的人應該都得到同樣的教學成果。我們知道明顯不是這樣的,一些差的環境不太好的小學和一些好的地方的好的小學,它的教學質量是完全不一樣的,盡管他們用著同樣的課本,完全一模一樣,沒有門檻。未來的互聯網時代的產品其實也會這樣,同樣一個可復制的教學視頻,其實在不同的人看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另外教育僅僅是錢的投入嗎?我們看到也不是這樣的,很多地方他們花了幾億建一個中學,這個大樓建得很好,但是我們早就聽說過這一句話,教育非大樓也,僅僅有一個好的大樓就能夠保證這個地方有好的設備嗎?有多媒體教育就可以嗎?我們要回歸到教育更深層古老的本質,傳道授業解惑,教育其實是需要人的教育,用自己的智慧、內心和生命去做的一件事情。我們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其實恰恰不可能忽略掉教師的作用,而是把教師的作用突顯出來,讓所有人都能夠看到這個免費的內容。這個時候誰能夠提供更好的教師的服務,其實才是真正未來教育所需要的。

  我自己是一個母親,我會知道小孩子是如何學習的,小孩子他如果只是看一些電子產品,他其實是不能學習一種新的東西,一種新的語言和數學。小孩子是通過跟母親的眼神互動、表情肢體互動,是通過這樣的情感識別來學習到這些新的東西的。所以就是這樣一種人與人的互動,恰恰是我們在未來的教育時代不可能去忽略的,而且越是在一個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越是要把人的溫度加到這個里面來。

  我自己的設想,未來是這樣一個靈活的教育制度,其實把我剛才所說的幾條串起來,就會是未來這樣一種新的小規模的靈活作坊制的師徒制的復興,這可能是一種新式的復興,也可能是在互聯網社群時代所能夠看到的科技帶來的改變。為什么會是小規模、作坊式、靈活式的教育呢?就像剛才說的,也許一個人需要的定制化教育,他需要在這個地方學習文學,在另一個地方學習編程技術,在另一個地方學習美術設計,最后才能成為一個好的游戲設計師,可以成為網易游戲聘用的大師。但是像這樣一種定制化的教育,他不可能在自己的學院里面完全都能得到,但是未來他可以在很多的工作室自己開設的這些課程里面得到這樣好的教育。所以未來很可能是每個人教育每個人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新的東西。我現在也許就要報在座的每個人開設的學習班學習一門新的知識,而我自己也可以開設學習班教授新的知識。于是在這個路上,我們真的能夠像孔子說的,聞道有先后,樹業有專攻。但是我們每個人誰也并不比誰高,而是我們都可以作為學生,作為老師去學習新的東西,去接受新的東西。我們每個人在面向未來,保持一個持續更新的能力,我們可以定制自己的培養方案,這樣我們才可以跟得上這個時代的發展,以及我們才可以把這種人與人的交流,人與人的溫度帶到教育中來,我們才可能在未來的一個人工智能的時代創造出一些不一樣的個體,一種更綜合性的個體,一種能夠真正和人工智能相競爭的新的個體出來。

  所以我們認為,現在這個時代其實是人類發展一個大的時間節點。我們其實像這樣靈活的教育模式,像這樣小規模的手工作坊式的教育,我們在人類各個國家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上千年的時間。但是在大工業時代,由于我們有這樣的大工廠,我們所有的工作崗位都是重復性的,我們要求每個人都變成螺絲釘。于是我們在最近兩百年創造出了我們現在的工業教育體系,就是讓每個人像螺絲釘一樣的坐在教室里面聽一樣的課程,答一樣的標準答案的教育體系。而在目前這個時代,由于這樣的大工廠很快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們可以想見人類會進入另外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新的時代重新會回到一種江湖時代,這個江湖時代我們會真的有許許多多新型的教育機構,新型的教育模式,教育課程出來變成一個新的教育系統。

  所以我對未來的一些預言是,未來的分工會更加明確,標準化的生產由人工智能完成,人類完成那些創造性和情感性的工作。未來的組織會更加靈活,我們的工作組織很可能不是固定制的,而是像一種項目制的,像一種新的作坊或者門派式的,我們會很靈活,我們從這個大工廠重新邁入江湖。未來的產品價值在于人的價值,有豐富完整的個性和自由創意的心靈才是新時代的產品需要。所以從新時代對于人才,對于人的需要,我們會推到新時代對于教育的需要。

  這個方面是我自己最感興趣的,也是我覺得我們目前每個國家,每一個社會都必須要面對的時代的發展。我在這個方面很愿意接下來一起做一些工作,打造這樣一個更好的教育生態系統。所以很歡迎所有有志于發展新式教育的人與我聯系,非常感謝!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7884
本文標題:雨果獎得主郝景芳:未來標準化的生產由人工智能完成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