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步入私人造宇宙飛船時代了嗎?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科學探索  時間:2022-02-02 

  文章來源:蝌蚪五線譜

  前不久,著名的飛機制造商波音公司宣布正在研制“星航線”商業飛船,預計在2017年首飛,波音總裁米倫?伯格在宣布儀式上稱,這將是人類太空探索的新紀元。新飛船由波音公司研發,隸屬于私人機構,未來的航天發射將更多地由私人企業參與,太空商業化的味道越來越濃。如果美國宇航局要使用“星航線”商業飛船,就要支付費用,比如前往國際空間站等近地軌道任務。首飛任務中,波音計劃使用阿特拉斯-5型運載火箭發射這艘飛船,未來人們有機會乘坐飛船遨游太空。

“星航線”商業飛船乘員數量達到了7名,運載能夠更強大,已經獲得NASA商業載人飛行的資格

  波音的“星航線”商業飛船此前編號為CST-100,在概念設計階段,波音計劃搭載5名宇航員,方案為4名宇航員加1名自費乘客。在后續的方案調整中,乘員數量達到了7名,運載能力更強大,畢竟“星航線”的直接競爭對手是龍式飛船的載人版,后者也可以攜帶7名宇航員,如果乘員數量處于劣勢,人均入軌成本就比別人高。目前“星航線”商業飛船已經獲得NASA商業載人飛行的資格,可以進行載人飛行。

當前世界上的載人航天器,航天飛機塊頭最大飛,飛船種類中,美國仍然最多

  波音飛船有何特別之處?

  “星航線”商業飛船代表了私人公司研發屬于己方商業飛船的最高水平,不像此前的航天任務中,研發的項目中國家行為比重較大。“星航線”飛船研發成功后,使用權和定價權都在波音公司手中,如果NASA要租用飛船,就要向波音公司付費。此前NASA已經提供6.2億美元給波音研發這艘飛船,之后又撥款42億美元用于采購6次國際空間站的貨物補給。NASA的目的在于將載人飛船業務分包給波音這樣的大公司,提供部分資金作為支持,但主要投入來源仍然來自波音方面。

美國本土未來三種最關鍵的載人飛船

  與現役的俄羅斯飛船相比,“星航線”飛船的運載能力更強大,載客量為7名,俄羅斯聯盟號僅為3名。同樣一次發射,“星航線”飛船的效費比顯然更高一些。有了合理的效費比,開展商業活動就輕松地多了,聯盟號飛船此前也接待過自費進入軌道的乘客,但報價都不菲,平均2500萬美元完成一次7天的空間站飛行。如果“星航線”能夠實現低成本運營,入軌費用會大大低于這個報價,更何況還有其他公司參與競爭。不像聯盟飛船那樣,全球僅此一家,一個座位就要賣幾千萬美元。

  私人飛船還有哪些?

  波音作為航空航天領域的領軍企業,其研發的商業客機已經遍布全球,如果商業飛船將來也逐漸成熟,人們進入太空就更加便捷了。商業航天是一個高科技、高投入和高回報的產業,體系成熟后產出的價值也非常可觀。目前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也有私人飛船業務,即龍式飛船載人版,該公司還有貨運版的龍式飛船,可謂是人貨通吃,一次發射費用在5000萬美元左右。論它們的不同點,主要還是功能上的區別,波音飛船不具備垂直降落基地的能力,降落方式為降落傘和反推裝置與氣囊濺落,而龍式飛船的發展方向是垂直返回,飛船上帶有著陸支架,這一設計可在未來的火星登陸任務中使用,因此龍式飛船的應用前景更廣闊。

龍式飛船載人版的示意圖,底部擁有著陸裝置,未來可衍生出火星著陸飛船

  在私人飛船的隊伍中,北美地區仍然處于領跑的地位,歐洲正在開發的可重復使用運載器為無人型號,載人航天對于歐洲而言仍然是個空白。俄羅斯下一代飛船研制雖然處于推進之中,但稱不上私人性質,載人數量也低于“星航線”和龍式飛船,入軌時為4人配置,返回時為6人配置,商業化程度不及前者。從中可以看出,波音的直接競爭對手仍然是北美地區的幾家私人航空航天企業,除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外,還有諸如內華達山脈、藍色起源這樣的公司。尤其是內華達山脈公司獲得了NASA在上個世紀研發的升力體構型圖紙,打造出一款迷你航天飛機,乘員也是7人制,發展潛力不可小視。

波音飛船的飛行剖面示意圖,圖中上方為國際空間站和私人充氣式空間站,用途不言而喻

  私企造飛船意味著什么?

  私人造宇宙飛船暗示未來數十年內進入軌道的費用會進一步降低,近地軌道觀光將成為新的度假方式,更多富豪們愿意花數百萬至千萬美元進入軌道體驗失重和欣賞地球的美景。目前波音方面還沒有給出明確的報價,不過參考俄羅斯聯盟號2009年3500萬美元的報價,波音飛船的票價自然也不低,在千萬美元這個數量級,但不會超過聯盟號。如果火箭發射的費用降低,比如推廣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入軌費用可從平均7000萬至8000萬美元降低到數百萬美元,那么會有更多的人進入太空度假。

正在風洞測試的波音飛船

  私人飛船的出現也帶動了私人空間站的建造,畢格羅宇航公司正在測試BA330充氣式空間站,已經有部分設備抵達國際空間站進行測試。該公司還希望發展出太空酒店,游客可以在近地軌道上游玩數天,這種體驗項目與維珍銀河公司推出的亞軌道飛行不同,前者突破了100公里的卡門線,進入外層空間,后者飛行剖面的頂點勉強抵達100公里,然后就開始自由下落。飛行原理的不同也造成費用的不同,入軌費用按目前看至少千萬美元,亞軌道飛行僅為20萬美元,花多少錢辦多少事。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8074
本文標題:我們已步入私人造宇宙飛船時代了嗎?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