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宮9月1日宣布,打算更新和增加破冰船,從而縮小與俄羅斯破冰船隊之間的差距,維護美國在北極的利益。與此同時,白宮還允許美國企業對北極周邊海域進行開發。
然而,在北極問題上,并不是美國在唱獨角戲。8月4日,俄羅斯再次向聯合國提交擴大北極大陸架邊界的申請。除了俄羅斯,丹麥、加拿大等國也曾要求擴大北極“領地”。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北極冰川逐漸消融,美國、俄羅斯、挪威和丹麥等國圍繞北極資源的爭奪戰正在快速升溫。
[政治暗戰]
俄羅斯圈地 奧巴馬搶鏡
8月31日到9月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阿拉斯加州展開3天的訪問,成為首位到訪阿拉斯加北極地區的在任美國總統。訪問中,奧巴馬特意去辦了件大事——錄制NBC電視臺的熱門真人秀節目《荒野求生》。
在節目中,奧巴馬會跟隨主持人、號稱“食物鏈頂端的男人”、人稱“貝爺”的野外生存專家貝爾·格里爾斯在阿拉斯加州荒野跋山涉水,進行荒野求生。在節目中,“貝爺”用來款待奧巴馬的是一條被熊吃剩下的鮭魚,他切下兩片魚肉,在一塊鐵皮上烤了一下,之后“貝爺”拿起一片鮭魚遞給奧巴馬。奧巴馬咬了一小口說,這魚味道不錯,然后把魚全吞下了。隨后又說:“我覺得鮭魚很不錯,如果有餅干配著一起吃更好。但似乎沒有必要告訴我這是熊吃剩的。”
除了錄制真人秀節目,奧巴馬還在阿拉斯加參觀了正在融化的北極冰川,并出席了美國主辦的北極問題國際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有20個國家和歐盟,其中包括美國、俄羅斯等8個北極理事會成員國和中國、日本、印度等12個非北極國家。分析人士指出,奧巴馬宇宙在這次會議上大打“氣候變化牌”,并力圖提升美國在北極地區事務和資源開發上的參與度,這些舉措具有明顯的戰略考量,目的是在與俄羅斯等國的“北極爭奪戰”中迎頭趕上,掌握地區主導權。
在北極爭奪戰中,俄羅斯依靠“近水樓臺”的優勢一直走在前列。今年4月底,普京以不同尋常的開放式方式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會上普京指出,北極一直并仍然處于俄羅斯特殊利益層面。普京強調:“這里幾乎集中了國家安全的所有方面——軍事政治、經濟、技術、環境和資源等等。”
8月,俄羅斯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CLCS)遞交申請,要求得到更多北冰洋領土的主權,其中包括北極點海底的兩大海嶺門捷列夫和羅蒙諾索夫海嶺。俄羅斯方面認為,北極點處于俄屬大陸架的延伸地區。若上述領土要求得到CLCS承認,俄羅斯將擁有在這些海域優先開采資源的權利,據估算那里的能源儲量達到50億噸。
[探索開發]
嚴寒極地展開油氣競賽
開發北極離不開科學探索,在這方面,俄羅斯與美國也展開競爭。
中國海洋大學在今年6月發布的《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4)》藍皮書中指出,幾乎整個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發展基本處于停止發展甚至倒退階段。普京上臺后,俄羅斯經濟開始復蘇,開發北極地區成為俄羅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7年8月2日,俄羅斯時任國家杜馬副主席齊林加羅夫率領北極科考隊搭乘深海機器人抵達北極點的北冰洋海底。俄羅斯科學家在那里插上一面能保存100年的鈦合金俄羅斯國旗,并留下了一個密封艙,里面存有考察隊給后人的信。人們習慣把這一事件稱為俄羅斯“插旗事件”。俄羅斯此舉引起美國、加拿大等其他北極國家不滿。
俄羅斯借科考之機的強硬表態令美國意識到必須比以往更加重視北極地區的利益。2007年之后,美國加強了對北極科考的頻率。2010年,研究北極冰帽的美國科學家還引進了“核動力海軍潛艇”作為科考的新武器,利用潛艇收集北極地區的地表溫度、北極熊、海象等北極生物種群和棲息地的變化。
北極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物和漁業資源,被稱作“地球最后的寶庫”。隨著北極冰層的融化,開發北極資源成為各國爭奪的重點。
2014年4月17日,“米哈伊爾·烏里揚諾夫”號從普里拉茲洛姆內油田運送首批7萬噸北極石油前往歐洲。普京將其稱為里程碑事件,是俄羅斯大規模開采北極石油的一個開端。
2013年5月,奧巴馬宇宙頒布“北極地區國家戰略”。在這份最新的“北極戰略”中,首次提到了能源安全問題。今年8月,奧巴馬允許對北極周邊海域進行油氣開發,殼牌集團已獲準在楚科奇海鉆油,該區域石油儲量高達150億桶。阿拉斯加當地政界人士和眾多企業希望奧巴馬允許該州開發更多油氣資源,平衡巨額財政赤字,改善當地生活水平。
[軍事安全]
美擬與俄在北極“賽船”
北極圈與世界主要大國和軍事強國有著最短距離。俄從北冰洋發射的洲際導彈只需10分鐘就可對美國腹地進行有效核打擊,美國的反導系統根本來不及攔截。因此,普京曾毫不諱言地強調:“北極是俄羅斯的戰略儲備,是俄羅斯國家發展和未來保持大國地位的戰略儲備。”
中國海洋大學基地法律與政治研究所執行主任郭培清指出,長久以來,由于北極常年處于冰封狀態,能夠天然地起到防范俄羅斯水面艦只威脅的作用。歷史上,北極長期為美國提供了圍堵俄羅斯(蘇聯)的“第四堵墻”。然而隨著北極海冰的大面積融化,“第四堵墻”開始出現坍塌,俄羅斯可能因此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海洋強國。
2013年9月,俄羅斯北方艦隊包括“彼得大帝”號重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及兩艘大型登陸艦在內的一支艦隊駛入北極航道。除了常規性海軍巡邏之外,俄羅斯還在東西伯利亞北部海岸的科捷利內島修復了一個蘇聯時期的空軍基地,它將作為俄羅斯恢復在東北航線存在的橋頭堡。
美國意識到了這些新情況,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布局一直動作不斷。9月1日,美國白宮表示,俄羅斯在北極“有40艘破冰船”,而且計劃再投入11艘。相比之下,美國在北極的破冰船已經由7艘減少至3艘,而且陳舊,其中僅一艘是大型破冰船。白宮打算2020年前購買一艘大型破冰船,同時考慮采購更多破冰船,因為美國在北極地區需要發展和保持“全年都能到達更大范圍的能力”,大型破冰船將“確保美國能維護國家利益,保護和管理我們的自然資源”。
9月9日,俄羅斯媒體報道稱,俄企業將開發一款重量級無人機以監控北極大陸架。這款新型無人機重達1.5噸、單次航程達4000公里,足以從俄羅斯海岸到北極往返兩次。
研發新的無人機只是俄羅斯諸多先進項目中的一個。俄還在為北極制造一套復雜的控制系統,包括無人機、衛星和水下傳感器,預計將于2025年發布。開發該系統的企業發言人表示,2020-2025年,俄羅斯的北極監測系統將會建成。
[北極管理]
無強制規范“八國自治”
國際社會普遍將加拿大、美國、丹麥、俄羅斯、挪威、冰島、芬蘭、瑞典稱為“北極八國”。其中,加拿大、美國、丹麥、俄羅斯、挪威是北冰洋沿岸國家,冰島、芬蘭、瑞典是北極圈國家,他們共同構成“北極國家”。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院長、極地法律與政治研究所主任劉惠榮指出,在現行國際法上,北極地區應當包括上述八國的陸地領土、其陸地領土所有的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以及未被上述區域所覆蓋的公海部分。除此之外,還包括一些已存在,或正在形成,或尚未被發現的無主島嶼。
劉惠榮分析,鑒于北極地區國家絕大多數都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美國除外),因此可以利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提供的海域制度框架來確定北極的法律性質,北冰洋沿岸國家可以根據公約主張其內水、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
除上述區域之外的北冰洋的其余海洋部分則應屬于公海,其海底屬于“國際海底區域”。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定的原則,在公海實行公海自由原則,而國際海底區域則根據“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的權利屬性,應當由國際海底管理局負責管理和開發,他們都不能成為國家占有的對象。
軍事問題專家張軍社進一步分析說,北極地區與南極地區最大的不同是,南極已經形成了以《南極條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南極條約體系,這些條約共同個確定了凍結南極主權主張、和平利用南極的原則。但是在北極地區,除了一部寬泛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至今沒有專門的條約明確其國際法地位以及北極八國的海域劃界及外大陸架范圍。
張軍社說,“這種情況造成了北極地區的主權歸屬呈現混亂、無序狀態。各國尤其是北極八國在北極地區的爭端和矛盾沒有可遵循的專門條約。在此意義上,俄羅斯等國提交的大陸架申請可能會被延期,美俄在北極的爭奪戰也將持續。”
[這些國家怎樣參與北極事務?]
[加拿大] 擺脫對美依賴積極圈地
進入21世紀后,加拿大對北極問題的重視開始向多方面擴展,包括主權、環境以及各種社會問題。
2000年,加拿大宇宙發布了加歷史上第一個綜合性北方地區戰略《加拿大外交政策的北方維度》。此后,在2009年與2010年,加拿大宇宙又分別公布了兩份北極戰略,加強了與北極鄰國合作的目標,并指出要擴展加拿大大陸架范圍,與鄰國一起推進北極生態治理。
中國海洋大學極地法律與政治研究所執行主任郭培清撰文稱,在“北極爭奪戰”初期,加拿大北極政策對美國的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性。進入21世紀之后,加拿大逐漸意識到自己在北極地區的權力受到挑戰,開始感受到緊迫感。通過開展軍事演習、建造深水港、加強巡邏一系列舉動,擴大其在北極地區的影響。
[挪威] 區域治理成效最顯著
挪威北極領土部分面積約11萬多平方公里,約占挪威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47萬人,是北極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4)》藍皮書評價:“挪威是北極國家中最先出臺北極戰略和政策文件的,也是更新其北極戰略和政策文件最頻繁的,同時也是在北極區域和次區域治理、開發和合作中取得成效最顯著的國家。”
挪威在2003年推出了其第一份北極戰略文件《北向戰略!北方地區的挑戰和機遇》。2009年,挪威宇宙又公布了更新版的北極戰略文件。
在這些開展北極地區治理的文件中,挪威宇宙建立北極氣候和環境研究中心;建立新的技術研究基礎設施;開展海床測繪等。其次,挪威注重培育海洋工業,開發以石油為基礎的產業活動。
[冰島] 關注北極脆弱生態
冰島對北極的關注始自2005年冰島外交部發布的關于“航運業與北極的未來”的研究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冰島外交部從北極航運歷史、氣候條件、經濟收益、港口基建、環境影響等方面闡述了北冰洋航線的現狀與未來商業運行的可行性。
冰島重點關注北極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保護。上述報告明確建議,冰島環境部應該牽頭開展環境立法工作,加強應對以原油泄漏為代表的突發性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建設應對以港口污水為例的持續性環境問題的長效機制。
開展與北歐鄰國的合作是冰島外交政策的重心。冰島積極響應并推動北極理事會達成并簽署在特定領域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中國] 爭取北極航道使用權
中國雖不屬于北極國家,但北極地區的變化與中國的關聯仍然十分密切。
2006年,中國提出申請北極理事會觀察員資格,2013年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其間,中國在2008年、2010年和2012年組織了三次北極科學考察。
張軍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中國雖然不是北極國家,但中國地處“近北極”位置,北極地區環境的變化也會對中國造成不可避免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對北極事務參與的意愿和質量都有很大提升。
“未來,我們要在北極地區爭取的權益還是集中在航道使用權和科學考察上。”張軍社指出,北極地區的新航道將大大縮短我國到美國、歐洲等的航程,我們要保證自身在北極航道中的使用權。其次,在公海或者中間地帶,我們可以加強科研力度,到更核心的地方進行北極科考。
本文標題:俄羅斯北極圈地惹了誰?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