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三體獲雨果獎 但中國科幻文學不樂觀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科學探索  時間:2022-02-26 

  北京時間23日下午1時許,第73屆雨果獎正式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最佳長篇故事獎。本屆雨果獎的長篇小說單元,劉慈欣的《三體》受小狗門事件影響,歷經兩進兩出終獲提名。

  劉慈欣并未親自前往美國參加本屆世界科幻大會,作為譯者的劉宇昆代表劉慈欣上臺領獎。

  雨果獎是什么?

  雨果獎由世界科幻協會頒發,為紀念“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 (Hugo Gernsback),命名為雨果獎。在世界科幻界,雨果獎和星云獎被公認為最具權威與影響的兩項世界性科幻大獎。開放性是雨果獎與星云獎最大的區別之一,它的設計機構是世界科幻協會,并沒有任何常設機構,而只是給出大會和獎項的框架,供每年的主辦方操作。

  雨果獎采用兩輪投票制,所有世界科幻協會的會員都可以投票。第一輪是提名輪,每位會員可以為每個單項選擇五個提名作品,每個獎項得到提名票數最多的五部作品入圍第二輪。第二輪中,每位會員為每個單項的入圍作品排名,根據總的得票情況決出最終的獲獎作品。

  大劉談得獎

  在之前和媒體的連線采訪中,劉慈欣曾表示,今年的雨果獎“含金量大大減少”,因為“有兩個組織刷票,《三體》在提名階段經歷的兩出兩進和最終入圍,其實也是他們經常內部斗爭的一個結果。”他坦言:“有實力的獎都被各方弄下去了,大量的人投那種不設獎項的票,比如說我這個獎就空缺,可能最后反而是最沒實力的陰差陽錯的得了。”

  “三體以外其他的整體的情況并不比多少年前好多少,作品也好,作家也好都缺乏影響力,仍然是固定在一個局限的讀者圈子里,當然有一些突破就是說比如說像中國的一些科幻小說都走出國門,在自然雜志上也發表科幻小說?? 這些也都是一個成果,但總得來說這種成果是局部性的,從整體來看中國科幻的市場,整體的局面和多少年前整體上并沒有太大的改觀”。

  《三體》和中國科幻文學

 

  《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馬丁提到,《三體》中對文革的描寫非常令人著迷,但劉慈欣卻說自己并不十分在意科幻與現實之間的聯系,也并非刻意選擇文革這樣的背景,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作品來服務。選擇這個時代背景只是為了給讀者的想象力提供平臺,絕沒有企圖用科幻小說去反映現實、批判現實。他始終認為科幻文學屬于通俗文學,最重要的應該是“好看”,思想性都是建立在好看的基礎上,科幻小說沒有好看這個基礎的話再有思想性也很難被大家所認識。

  在談及中國科幻文學發展現狀時,劉慈欣認為除《三體》外的科幻作品所面臨的局面雖然有所突破,但仍然“不容樂觀”,整體來看比多年前并沒有太大的改觀。

  “雖然說中華文化沒有科幻基因,科幻文學純粹是明末清初時期的舶來品,但缺乏科幻思維和科幻傳統并非導致該狀況的原因,事實上,這種困境并非中國獨有,科幻文學獨有的,除美國外的其他各國的科幻文學都差不多都面臨這種局面,其他的類型文學也都處于一種很衰弱的狀態。”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8138
本文標題:劉慈欣:三體獲雨果獎 但中國科幻文學不樂觀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