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理由效應是什么 給自己尋找看似合理的外部理由1971年心理學家德西和他的組手采用實驗的方式,只為了來更好解釋這種效應這個實驗分成了三個階段,階段一每個人嘗試解題,但是沒有獎勵階段二,將實驗的人分成兩個小組,每個組成功解決一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過度理由效應是什么
解答:過度理由效應在1971年被心理學家德西發現的,主要講的是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行為的合理,最終會不斷尋找理由。假如找到了看似合理的原因就會放棄尋找了。下面和奇事奇物網仔細了解下這種效應吧。
過度理由效應
過度理由效應和曼德拉效應、蓮花效應等有些不一樣,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心理現象,人們想要解釋自己的行為的時候,最開始會找到比較淺顯的外部原因,當外部原因可以成功解釋事情的時候,就不會深究內部的原因了。
過度理由效應實驗
1971年心理學家德西和他的組手采用實驗的方式,只為了來更好解釋這種效應。這個實驗分成了三個階段,階段一每個人嘗試解題,但是沒有獎勵。階段二,將實驗的人分成兩個小組,每個組成功解決一個問題就能獲得一美元的獎勵。階段三,自己休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這個實驗主要是為了更好了解實驗對象是否可以一直保持著對于解題的興趣。
最終發現,沒有獎勵的小組即使在休息的時候依舊沒有放棄解答。而獎勵小組在有報酬的時候相當努力,但是一旦自由活動就不想繼續解答。
第二階段的時候,正是因為獎金的誘惑讓他們更加熱情,這也是外部的原因,最終造成比較明顯的過度理由效應,他們想用金錢作為自己解題的原因。但是假如這個外部原因一旦死去,他們也就失去了興趣。
而另外一個沒有任何獎勵的小組,沒有受到金錢這個外部原因的誘惑,一種保持著對于解答題目的熱情。
這個實驗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在每個人的身上過度理由都是可能發揮作用的。很多人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看著更加合理一些,可能會不由自主尋找理由。在尋找理由的時候當然最開始都是找一目了然的,假如這些理由可以解釋這款行為的話,很多人就不會繼續追究了。
過度理由對人的啟示作用
第一在尋找理由的時候,不要在簡單找到外部理由就停下腳步了,一定要繼續努力挖掘背后的原因。
第二假如下定決心進行某件事情,就不要給它很多的外部理由。可能外部理由過于充分,一旦失去這個理由很多人就不會繼續進行這件事情了。
本文過度理由效應是什么文章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僅供大家參考,如若驗證其真實性,請咨詢相關權威專業人士。
本文標題:過度理由效應是什么 給自己尋找看似合理的外部理由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