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貝克勒1896年發現放射性后,許多人認為大氣中的電流(地球大氣層的電離)僅來自于土中放射性物質或產生出的放射性氣體(氡氣的同位素)的輻射。
1900至1910年,十年內逐增高度的電離率測量顯示出一個能夠通過空氣對電離輻射的吸收解釋的降值。
其后,維克托·赫斯于1912年利用一個熱氣球,帶著三臺靜電計,登上了5300米的高空。他探測到電離率增長到大約地面率的四倍。他得出的結論是“我的觀察結果最好的解釋是設想一種高穿透力的射線從上部進入大氣層。”維克托·赫斯因為這次后人命名為“宇宙線”(cosmic rays)的發現于193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宙線大致可以分成兩類:原生和衍生宇宙線q i - w e n c o m。 來自太陽系外的天文物理產生的宇宙線是原宇宙線;這些原宇宙線會和星際物質作用產生衍生(二次)宇宙線。太陽在產生閃焰時,也會產生一些低能量的宇宙線來源qiwen.tv。在地球大氣層外的原宇宙線,確實的成分,取決于觀測能量譜的哪些部分。
雖然當宇宙射線到達地球的時候,會有大氣層來阻擋住部分的輻射,但射線流的強度依然很大,很可能對空中交通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比方說,現代飛機上所使用的控制系統和導航系統均有相當敏感的微電路組成。一旦在高空遭到帶電粒子的攻擊,就有可能失效,給飛機的飛行帶來相當大的麻煩和威脅。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3064
本文標題:宇宙射線很有可能與物種的滅絕與出現有關,是名副其實的宇宙飛彈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本文標題:宇宙射線很有可能與物種的滅絕與出現有關,是名副其實的宇宙飛彈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