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在史前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底層中發現了大量體型巨大的動物、鳥類和昆蟲化石,這些化石中有身高30米的恐龍、翼展介于6.1米至7.4米之間的海鳥,有體重1噸的老鼠,有1米長的蜻蜓,1000磅重的巨型袋鼠、400磅重的陸行鳥、25英尺長的巨蜥、比現代老鼠還要大的蟑螂以及如小汽車般大的烏龜。為什么那個時候這些動物都是大個子和巨無霸的存在呢?今天宇宙驛站小編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揭示史前物種體型巨大的秘密!

首先,氣候因素是第一位的。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合適的生存環境,距今20億年前的地球,運轉相對穩定,氣候宜人,大量的植物覆蓋了陸地,空氣中的含氧量達到了30%左右,生活在海洋中的動物陸續爬上了海岸,在陸地上安家了。富氧的空氣讓陸地動物血液中的氧含量逐步增多,機體組織中的細胞分裂加快,物種的身體也隨之增大。
推薦閱讀:科學家探尋宇宙,發現地球周圍長滿暗物質
其次,動植物變大是宇宙規律使然。在宇宙中無論是星系、恒星和行星,個頭大的生存的幾率就會大很多,動植物變大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總體來說自然選擇的大方向是趨向于大尺寸的。恐龍和其它遠古生物之所以會這樣巨大,也是幾千萬年選擇優勢積累的結果奇.聞.網。這種趨向大尺寸的規律被證明是非常強大的。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3087
本文標題:宇宙驛站科普為您揭開史前物種體型巨大的秘密!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本文標題:宇宙驛站科普為您揭開史前物種體型巨大的秘密!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