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距地球僅39光年的2MASS J23062928-0502285矮恒星又稱為TRAPPIST-1,體積是太陽的八分之一,溫度比太陽低;天文愛好者鎖定了環繞該恒星軌道的宜居范圍(對于液態水來說既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的溫度區間),找到3顆類似地球的行星,這是人類首次發現有行星圍繞“超低溫”矮恒星運行,為尋找外星生命提供最好機會。
比利時列日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吉倫的研究團隊,利用位于智利的60厘米望遠鏡TRAPPIST,追蹤數十顆矮恒星,它們的大小及熱度都不大,難以用光學望遠鏡觀察,發現有至少3顆行星環繞TRAPPIST-1公轉,公轉期分別為1.5、2.4日,較遠的為4至73日。
該3顆超冷矮星的大小和溫度,與地球及金星十分相似。鑒于它們的大小及與低強度恒星的距離,其表面或有溫度適宜生存的區域及存在液態水。該3顆超冷矮星的大小和溫度,與地球及金星十分相似
吉倫表示,這是第一次在太陽系以外,發現在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痕跡,而且體積與地球相似,是目前最有潛質可作移居的星球。有份參與研究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威特更形容:“有如天文科學界中頭獎”。
科學家發現一些超高速恒星正逃離銀河系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銀河系的邊緣,一些恒星由于高速運行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幾乎可以使它們脫離引力的束縛,從而逃離銀河系qiwen.tv。一直以來,物理學家們都認為大多數恒星都是通過銀河系中央的一個巨大的黑洞而獲得加速度。然而,最新的一項研究表示,事實可能并非如此,這也極大的挑戰了物理學家們對于恒星和暗物質的認知。研究發現約20多顆超高速恒星正逐漸脫離銀河系,并且首次發現了存在兩顆相互環繞運行的雙星也是以如此的超高速運行。
高速運行的恒星一直被認為是受到銀河系中央巨大黑洞的影響,由于近距離的相互作用力而獲得加速度,在這樣的相互作用力下,雙星系統極難形成,如今的這項發現無疑對以往的認知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個被命名為PB3877的系統在2011年被首次確認為存在超高速恒星。來自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及加州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在對該恒星進行了更深入的觀察研究后發現,事實上這是兩顆恒星。
推薦閱讀:科學家欲用克隆技術復活洞獅:距今12000年
科學家發現一些超高速恒星正逃離銀河系
加州理工大學的Tomas Kupfer博士認為我們驚訝的發現,微弱的吸收線并不是來自高溫恒星,低溫的伴星反而像個主導的高溫恒星那樣,表現出極高的視向速度。這個雙星系統中,高溫的致密星表面溫度達到太陽的5倍,而伴星卻比太陽的溫度低1000多度。Ulrich Heber教授認為我們也發現了其它24顆超高速恒星,但都是一顆顆單獨的恒星,從未在可見光譜中發現有伴星的存在。
這個雙星系統大約位于18000光年之外,高溫致密星的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一半,伴恒星大約是太陽質量的0.7倍。令人不解的是,根據研究團隊的計算分析,這樣的恒星幾乎不可能在銀河系的中央誕生。現階段也沒有已知的機制,能夠在不破壞兩顆恒星相互環繞運行軌道的前提下,還能使它們加速到如此高速原文qiwen.tv。團隊成員Eva Ziegerer博士稱我們也提出了其它的可能性,例如恒星碰撞,以及超新星爆炸,但這些假設最終都會導致破壞兩顆遠距雙星穩定的運行軌道。通常認為銀河系中央大質量黑洞能夠使恒星加速運行,并且通過破壞雙星中最初形成的恒星,從而使其它恒星從銀河系中遠遠彈開。這也是大多數超高速恒星被認為是在銀河中央產生的原因。首席研究員Peter Németh表示,PB3877雙子星也許來自其他星系。在銀河系的外圍有各種各樣的恒星流,銀河系中強大的潮汐力將一些矮星系撕扯成片,而這些恒星流通常被認為是這些星系的遺留物。
哈勃望遠鏡拍攝年輕星團:恒星灼熱明亮遠勝太陽
這張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圖片中,展示的是一個年輕的星團R136,位于大麥哲倫星云內,距離我們約有17萬光年。這個星團里有著許多極其巨大的、灼熱而明亮的恒星。科學家研究發現,這個星團里有9顆恒星,質量都超過太陽的100倍,同時也非常明亮。哈勃望遠鏡拍攝年輕星團:恒星灼熱明亮遠勝太陽
人類首次捕捉到恒星爆炸畫面 沖擊波壯觀
3月22日消息,NASA日前發布了一段影像,顯示了遠在12億光年以外的一顆恒星的爆炸畫面。這次爆炸持續了20分鐘左右。據悉,這是人類首次成功捕捉到恒星爆炸的畫面。
人類首次捕捉到恒星爆炸畫面 沖擊波壯觀
本文標題:科學家發現另一個地球?未來有望移居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