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了解地球上的大滅絕或許會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目前為止,地球上一共有五次大滅絕。
第一次:5億年前,那個時候地球上沒有人類,也沒有恐龍。據說那時距離地球約六千光年的一個恒星爆炸了,變成超新星。什么是超新星呢?超新星爆發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在爆炸期間,它所輻射的能量可以與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相比擬,也會將其大部分甚至幾乎所有物質以幾近十分之一光速(30000千米/秒)向外拋散,同時會產生大量的伽馬射線(波長量級在0.001納米,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可殺傷細胞生命)以光速向外輻射,稱為伽馬射線爆。
而這次超新星爆炸在10秒之內輻射出了約10個太陽的能量。據說,如果距離這次爆炸夠近的話,地球上的大氣層都會被吹走。而等這些射線到達地球時已經是4.4億年前的奧陶紀(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這個時期的地層被稱為奧陶紀,原始脊椎動物開始出現),那時的地球海平面比現在高出上百米,美國的大部分地區還是淺海。那時的地球表面環境有點像今天的金星,氧氣含量稀薄,陸地上沒有動植物。而生物都生活在海洋里,有三葉蟲、星甲魚、平殼鸚鵡螺和廣翅鱟(hou,第四聲)等,如圖所示。5億年前,那個時候地球上沒有人類,也沒有恐龍
伽馬射線能夠穿透空氣分子,使得太陽紫外線輻射量劇增,浮游生物率先死亡,食物鏈底層遭到破壞,而以此為食的生物相繼饑餓而死,層層傳遞。8個月后,那些被擊散的大氣分子分解出的原子重新排列組合成新的分子,其中形成有毒煙霧二氧化氮,遮蔽了太陽光,致使地球表面溫度急劇下降,珊瑚礁死亡。同時,巨大的溫差使得洋流運動劇烈,形成了極端多變的天氣,很多生物不得不游向深海,硬殼類生物因為抗水壓能力強而生存下來。500年之后,三分之一物種消失。
15萬年之后,空氣變成了厚厚的煙霧,陽光更少,溫度進一步下降,冰川期開始出現,最厚的地方高達幾千米,淺海凝結成冰。而脊椎動物的始祖星甲魚因為沒有味覺,在深海中什么都吃,因而生存了下來,并進一步發生了進化。同時,廣翅鱟因為身體不大,所需不多,也生存了下來。隨著冰川移向赤道,珊瑚礁幾乎被徹底破壞。25萬年之后,海平面進一步下降,更多的陸地開始出現。
55萬年之后,冰冷的環境使得地球上三分之二的物種消失,之后地球開始回暖。在爭相尋求生存的時候,部分廣翅鱟開始上陸,進化出了今天大部分昆蟲所具有的書肺。同時,星甲魚的變種開始出現活動的下顎,可以主動咬合。70萬年之后,地球似乎恢復了過來,但是此刻70%的生物已經消失了。300萬年之后,地球回到熱帶溫室環境,海平面開始上升。星甲魚的變種和星甲魚進軍到更多的地方。
推薦閱讀:令人震撼!女宇航員竟在太空受孕生子
第二次:距今三、四億年前的泥盆紀(古生代第四個紀,也稱為魚時代)晚期,約是3.77億年前,海底出現了超級巨型地幔柱(巨型地幔柱起初指熱地幔柱,是大陸裂解和海底擴張的基本動力。目前全球共有兩個巨型熱地幔柱,分別位于南太平洋和非洲下面。在亞洲大陸之下還存在一個巨型冷地幔柱,它是大陸聚合的驅動力。具體的可以搜索了解一下)爆發,巖漿噴涌而出,相當于幾千顆原子彈的威力,海水劇烈運動,咆哮嘶吼,致使附近的海水沸騰了,也產生了大量有害的重金屬離子,同時地球板塊劇烈運動,大量魚類死亡。
距今三、四億年前的泥盆紀(古生代第四個紀,也稱為魚時代晚期
8000年后,死亡滲透到了大氣層中,火山噴發帶來的大量二氧化碳聚集在空氣中,洋流的運動形成了風,赤道附近的海洋溫度驟升,大量珊瑚礁死亡。以鄧氏魚為代表的盾皮魚、與人體型大小相當的葉鰭型魚都遭受了災難。而提塔利克魚為躲避全球變暖而尋找出路,選擇了陸地,獲得了更多的食物,并逐漸進化出了能呼吸的肺,是第一種在陸地上生活的脊椎動物,也可以用鰓呼吸。而地球上最多的淡水魚類—溝鱗魚卻無法適應改變的環境,因為河水被迅速蒸發了來自www.qiwen.tv。
10萬年之后,災難還在持續,海洋中彌漫著有毒的物質,即便逃到海洋,也很少能生存下來。而艾登堡魚母適應性極強,除了有堅硬的頜骨外,也是第一個可以讓幼體在母體內成長的魚類。75萬年之后,火山噴發開始襲擊大陸。120萬年之后,超級火山大爆發除了巖漿,還帶來了大量火山灰,空氣中充滿著硫磺,污濁不堪,火山灰遮蔽了天空,擋住了陽光,地球溫度開始驟降。就好像突然從溫室效應切換到了寒冷時期,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提塔利克魚因為水溫的降低而滅絕。150萬年之后,火山灰形成的冬季消失,地幔柱停止,但生物的十分之七也已經滅絕了,尤其珊瑚礁上的生命消失殆盡,暗礁生態系統內的原始魚類滅絕。地球脆弱不堪,樹木漸漸幫助地球恢復面貌,空氣革新,氣溫開始穩定,沼澤的出現為生物的孕育提供了溫床。1000萬年之后,出現了化石記錄上第一個后肢帶著七根腳趾的提塔利克魚的后代—魚石螈,而且只能用肺呼吸,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兩棲動物。生物開始恢復生機,逐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三次:2.5億年前是二疊紀(古生代的最后一個紀,是最重要的成煤時期)時期,所有的大陸連接在一起,形成超級大陸(泛古大陸),陸生動物有體型大小與豬相當的水龍獸,捕食者獸孔目犬齒類爬行動物,以及食腐的三尖叉齒獸等。這個時候,西伯利亞附近融化的玄武巖噴出地表,形成了寬約三十公里的裂縫,稱之為西伯利亞地盾。火海流動,向外蔓延,吞噬著周圍的一切,動物開始滅絕。一年之后,巖漿依舊繼續噴發,而且由于大陸相連,這次災難似乎根本沒有盡頭。
10年之后,彌漫的火山灰充滿著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一個吸收太陽熱量,一個遮住了陽光。距離西伯利亞兩萬四千里處依舊彌漫著死亡的味道,因為空氣中氧氣含量很低,已經不適宜呼吸了。水龍獸和獸孔目尤其難過,但由于三尖叉齒獸體型小,穴居且互助意識強,反而相對更能適應環境。同時,古鱷出現了,形似鱷魚,但是兩腳在身體的下方,并不向兩邊張開,頭更加扁平,而且是冷血動物。25年之后,融化的玄武巖變成了不毛之地的山體,動物們不斷遷徙著。饑餓,瘟疫和酸雨讓獸孔目爬行動物數量銳減。50年之后,西伯利亞地盾還在繼續噴發,而且由于它坐落在煤層之上,帶出了大量溫室效應更強的甲烷氣體,加劇了地表溫度的上升。常綠植物的祖先針葉林在減少,食物鏈底層開始惡化。二齒獸的數目減少,以它為食的動物數量也在減少。200年之后,地球不斷走向著毀滅。高溫潮濕的環境讓植物腐敗,食物鏈的傳遞削減,腐爛的動植物尸體被沖進海洋,使得海洋成為了一個污水池,水中幾乎沒有了氧氣,海洋生物也近乎只剩下了細菌。
2.5億年前是二疊紀(古生代的最后一個紀,是最重要的成煤時期
而部分細菌會釋放出硫化氫,毒害陸生動物,但是古鱷似乎對此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因此逐漸走向了食物鏈頂端。2萬年之后,這期間陸地和海洋的惡性循環,加劇了物種的衰減。15萬年之后,西伯利亞的噴發物堆積起來有四個帝國大廈的高度,森林和溪流都消失了。50萬年之后,大滅絕即將結束,西伯利亞地盾已經在地球表面傾瀉了約400萬平方公里的熔巖,90%至95%的生物消失了,包括獸孔目爬行動物和二齒獸。120萬年之后,極少數的生物在不斷遷徙中得以幸存,比如水龍獸、三尖叉齒獸和古鱷,開始了進化。
第四次:2億年前的三疊紀(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崛起的時期),地球上只有一塊陸地(盤古大陸),繁茂的森林和廣袤的平原為各種陸生動物提供了棲息之所,包括真雙齒翼龍(形似碩大的蝙蝠,但飛行像鳥兒一樣優雅,生活在海邊)、狂齒鱷(和今天的鱷魚很像,有著尖細且長的吻,生活在水中伏擊獵物)、有角鱷(身披骨質甲板和銳利肩刺的巨型食草動物)等,海洋無脊椎動物也開始發展。但發生了火山噴發,灼熱的蒸汽氣流噴向天空,卷起了巖石碎片,首先襲擊了真雙齒翼龍,有角鱷奔向高處,狂齒鱷躲入水中qiwen.tv。
2億年前的三疊紀(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崛起的時期
但為時已晚,這只是巖漿噴發的前兆,在今天美洲的地方,盤古大陸被撕裂開來,形成了中大西洋巖漿區。而巨帶齒獸(穴居)躲在了地下。這些地殼裂縫蔓延出的巖漿帶著毀滅呼嘯前進。動物們從斷裂中心撤離,與此同時,早期恐龍南十字龍似乎更能適應這種變化。就像前面所說的,火山噴發帶來的不僅是巖漿的直接毀滅,還有對空氣的破壞作用,二氧化碳含量激增,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彌漫。水里的狂齒鱷也有些受不了,但最致命的是要上岸產卵,而且饑餓甚至促使它吞食幼崽。
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已經降到現在含量的一半。有角鱷的呼吸系統和左右搖擺的走路方式讓它的呼吸能力降低,供氧量不夠,因此行走困難,促使它們小區域定居,而且氧氣不夠和水分缺失致使胚胎成活率降低。5萬年后,貧瘠的地貌,稀薄的空氣,還在持續,森林大火也在此起彼伏,煙霧彌漫,酸雨加劇,破壞著剩下的植物,而且雨水的沖刷使得大量土壤進入海洋,破壞海洋環境。海水的酸化也在惡化。同樣,又是浮游生物的減少導致了魚類減少,從而直接影響到以魚類為食的真雙齒翼龍。同樣,饑餓困擾著整個地球,但是細菌卻十分繁榮。上面說到巨帶齒獸可以躲在地下,加上它的橫膈肌和瘦小的身體,而且是第一種哺乳類動物。南十字龍開始逐漸崛起,因為它們創新地采用了孵化繁衍后代的方式。50萬年之后,中大西洋巖漿區開始停歇,但是世界四分之三的生物已經滅絕了,包括有角鱷和狂齒鱷。此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依舊是今天的十倍,大西洋進一步擴大,但同時大陸分割開來了。早期恐龍存活了下來,包括南十字龍和其近親。之后就開始了其對地球一億五千萬年的統治,同時巨帶齒獸類的后代存活了下來,這至關重要,因為它保存了哺乳動物的火種。
本文標題:大驚失色!地球上竟遭遇5次生物大滅絕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