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吃粽子和屈原有什么關系?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后天開始就是端午節小長假了,不知道大家最近還能不能安心上學上班呢?其實在古代端午節的習俗還是挺多的,各種美食還有活動都會在民間展開,我們最熟悉的肯定就是吃粽子還有賽龍舟。不過龍舟我們一般都是看,粽子是可以自己吃的,那你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么?最早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屈原和粽子有關系么?

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吃粽子和屈原有什么關系?

每年農歷五月五日,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紀念屈原已經是今天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其實,如果對粽子作一番考究,就會發現,古人最初不是在端午節吃粽子,吃粽子也未必源于對屈原的紀念。

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吃粽子和屈原有什么關系?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政治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因此,如果說吃粽子是因紀念屈原而起的話,那么粽子起碼也應在屈原投江后的戰國末期出現。可奇怪的是,至今在這一時期的史料中并未發現關于粽子的記載。最早出現有關粽子的記載,是在屈原去世后400多年的東漢王朝。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棕”字時說,它是一種用蘆葦葉裹米的食物。后來西晉人周處的《風土記》和東晉人范汪的《祠制》中也提到了粽子,說它是一種仲夏時節祭祀祖先的食品。

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吃粽子和屈原有什么關系?

上述三人,許慎是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縣東)人;周處大致是吳地人,久居中原;范汪是河南南陽人。而黍,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西北、華北和中原地區的主要農作物之一。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河北、甘肅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均發現了碳化的黍粒和黍穗,殷代甲骨卜辭中也多次提到“黍”,《詩經》中也有不少“豐年多黍”的詩句。在當時,人們不僅用黍作主食,還用來釀酒,因而黍在人們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正是這種對黍的依賴,又使人們產生了對黍的崇拜,每年舉行祭黍儀式,屬于原始植物崇拜之一,這在《禮記·月令》中有記載。

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吃粽子和屈原有什么關系?

《詩經·小雅·大田》中說:曾孫來時,帶著老婆孩子,送飯到田里,田官看到很喜歡。整潔身心來祭祀,用這紅牛、黑豬羊和這黃米、高粱米,供上祭壇獻神靈,祈求更大的福氣。這說明,黍在西周時已是祭祀祖先神靈的東西。通過這些記載可以看出,漢晉時粽子用黍,可能是基于先民以黍祭祖的習俗。它同時也說明,最早的粽子是用黍包成的角黍而不是現在生活中常見的江米粽。粽子首先出現在我國北方而不是南方。人們吃粽子的時間是在每年端午,東晉以前還沒有與紀念屈原發生聯系。即使是在后來的南梁時期,吃粽子與屈原也還沒有因果關系。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一書中記述荊楚地區五月風俗時說:夏至吃粽子。人們將新竹貯米的稱為筒粽。可見,就是屈原故里所在的楚地,當時也并沒有“食粽祭屈原”的說法。

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吃粽子和屈原有什么關系?

那么,端午食粽祭祀屈原的說法究竟是如何得來到的呢?原來,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南梁朝有一個小說家吳均,寫了一部名叫《續齊諧記》的志怪小說,書中有這樣的情節: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悲憤而死,楚國人得知后甚為哀痛。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每年端午這一天,楚國人便以竹筒貯米做成筒粽,然后投入江中以祭屈原。以后年年如此,從未間斷。到了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有一天,長沙人歐回遇到一位自稱是屈原的人,他對歐回說,你們每年對我的祭祀我很感激。但是,我卻常常苦于筒粽被江中的蛟龍所竊食。希望你們日后祭祀我時,用菰葉將筒塞上,再縛上彩絲,因為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從這段故事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出自小說家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虛構的情節,并非真實的事情,只是由于人們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因而吳均的這一說法便很自然地為人們所接受了。這就有了端午食粽子以祭祀屈原的說法,因為世代相沿成習,以致粽子的本義反倒鮮為人知了。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7723
本文標題: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吃粽子和屈原有什么關系?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