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鱗甲這個成語可能大家見的不多,畢竟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會用到。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下這個成語,腹有鱗甲是一個貶義詞,形容一個人居心險惡、不懷好意。當然這樣子說一個人還是挺嚴重的,所以我們現在也是用的越來越少。那腹有鱗甲的典故是什么呢?背后是一件在三國時期發生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趕快來一起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陳震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13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陳震。原文如下:
九年,都護李平坐誣罔廢;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吾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復有蘇、張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蜀漢建興九年,都護李平因誣告諸葛亮而被罷黜。諸葛亮在寫給長史蔣琬、侍中董允的信中說:“陳孝起臨走吳國前,曾告訴我李平肚子里有鱗甲,鄉里人都認為他不能接近。我認為對這種有鱗甲的人不去招惹他就是了,沒想到又有蘇秦、張儀這樣的事情出現。這是應該讓陳孝起知道。”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諸葛亮心中所說的“腹有鱗甲”,意為肚子里有鱗甲,比喻心懷險惡。這也是諸葛亮首創的成語之一。
文中所提到的都護李平其實就是李嚴,為劉備的托孤重臣之一。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四出祁山期間,李嚴因糧草運輸不利,讓諸葛亮撤軍。后來又為了故意開脫自己的責任,上書后主劉禪說是諸葛亮為了誘敵深入而故意撤軍。事后諸葛亮經過調查,上奏彈劾李嚴,將其貶為平民。
李嚴被廢事件,是諸葛亮主政時期蜀漢帝國內部發生的一個重大事件,原因其實并非簡單的糧草督運不利和欺瞞后主那么簡單,其實是諸葛亮與李嚴所代表的蜀漢內部兩股政治勢力矛盾激化的產物。而在這場爭斗中,勢力更強的諸葛亮占據了上風。最終,后主劉禪下詔罷黜了李嚴。
本文提到的這封信,是劉禪罷黜李嚴后諸葛亮寫給蔣琬和董允的。這兩人都是諸葛亮的心腹。而諸葛亮信中提到的陳震,也是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系的主要成員之一。不過,這個所謂“腹有鱗甲”的說法非常荒唐,顯然是諸葛亮借陳震之口要進一步丑化李嚴的,這也是古代打擊政敵的一種常用方式,千百年來被反復使用。
本文標題:腹有鱗甲是什么意思?“腹有鱗甲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