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天下諸侯共同討伐董卓。董卓威脅皇帝要他寫下解散關東軍的詔書,結果袁紹的殺下卻把董卓派去的使者給殺害了。雖然當時漢室皇帝的影響力已經沒有那么強大,但大家也都還不當輕易違抗升職,只有袁紹敢帶頭沖鋒。實際上這也是兩個家族之間的矛盾,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擲鼠忌器”就出在三國,講述東漢末年各方諸侯究竟是如何討伐董卓的,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樣的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就見于《三國志?董卓傳》注引謝承《后漢書》,時間是在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主要人物為王匡和胡母班。原文如下:
班,王匡之妹夫,董卓使班奉詔到河內,解釋義兵。匡受袁紹旨。收班系獄,欲殺之以徇軍。班與匡書云:“自古以來,未有下土諸侯舉兵向京師者。劉向傳曰‘擲鼠忌器’,器猶忌之,況卓今處宮闕之內,以天子為藩屏,幼主在宮,如何可討?仆與太傅馬公、太仆趙岐、少府陰修俱受詔命。關東諸郡,雖實嫉卓,猶以銜奉王命,不敢玷辱。而足下獨囚仆于獄,欲以釁鼓,此悖暴無道之甚者也。
仆與董卓有何親戚,義豈同惡?而足下張虎狼之口,吐長慐之毒,恚卓遷怒,何甚酷哉!死,人之所難,然恥為狂夫所害。若亡者有靈,當訴足下于皇天。夫婚姻者禍福之機,今日著矣。曩為一體,今為血絢。亡人子二人,則君之甥,身沒之后,慎勿令臨仆尸骸也。”匡得書,抱班二子而泣。班遂死于獄。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董卓派遣胡母班奉詔到河內解散關東諸侯的軍隊,王匡接受袁紹的命令,將其關進了監獄,想殺掉他示眾。胡母班寫信給王匡說:“自古以來,沒有諸侯統兵進犯京師的例子,所以《劉向傳》中說:‘用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近旁的器物。’對于器物尚且如此,更何況董卓現在身處京城,用天子做掩護。如今,幼主尚在京城,有怎么能討伐呢?我和太傅馬融、太仆趙岐、少府陰修都接受了皇命。關東各郡雖然非常痛恨董卓,但因為這些人都皇帝的詔書,所以不敢無禮,但足下卻偏偏將我囚禁在獄中,想殺掉我祭旗,這也太殘暴無道了。
我與董卓毫無親戚關系,又怎么會與他同流合污呢?可你卻張開虎狼之口,吐出長蛇一樣的毒舌,因痛恨董卓二人遷怒于我,這真是殘酷啊!死,對于每個人而言都必然經歷,但被狂父所殺卻是件可恥的事情。加入死者有靈魂的話,也會向上蒼控訴你。婚姻是禍福的關鍵,今天就非常明顯了。從前我們親如一體,今天卻成為有血仇的敵人。我有兩個兒子,他們就是你的外甥。我死之后,千萬不要讓他們看到我的尸骨。”王匡看完胡母班的信后,抱住胡母班的兩個兒子大哭。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胡母班在信中提到的“擲鼠忌器”,意為用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顧忌,不敢放手干。該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漢書》中的“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
胡母班這個人物,不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可能并不了解。他是關東聯軍中的一員悍將,也是第一個與強悍的涼州鐵騎交鋒的將領,在河陽津一役中幾乎全軍覆沒。而胡母班,則是王匡的妹夫,時任執金吾一職,是漢末泰山郡的望族。
討董之戰開始后,董卓派遣胡母班等人來到關東聯軍進行分化瓦解,王匡則依照聯軍統帥袁紹的命令將胡母班囚禁。胡母班不明真相,意為是王匡私自做主謀害自己,便寫下了這封信進行痛斥。最終,胡母班被殺,奉命行事的王匡悲傷不已。他僅僅是奉命行事,與胡母班并無私怨,胡母班臨終的書信其實冤枉了他。
不過,王匡與胡母班家族的恩怨并未就此了結。二年之后,曹操就利用了這段恩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據《三國志?武帝紀》注引謝承《后漢書》記載:“班親屬不勝憤怒,與太祖并勢,共殺匡。”這個親人相殘的悲劇這才告一段落。
本文標題:擲鼠忌器什么意思?擲鼠忌器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