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東吳政權能夠建立起來,孫家父子都復出了很大的努力。孫策繼承了孫堅驍勇善政的能力,為東吳政權打好了基礎,但孫策卻遭到暗算,最后只能把東吳江山托付給自己的弟弟孫權。因為當時孫策的孩子都還太小,沒能力治理東吳,不然這個位置可能還輪不到孫權。結果孫權也是不負眾望,東吳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成為了能和曹魏比肩的大國之一。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舉賢任能”就和東吳這段故事有關有,一起來看看是怎樣的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發生在孫策臨終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孫策和孫權。原文如下:
(孫策)隨召張昭等諸人,及弟孫權,至臥榻前,囑付曰:“天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大可有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乃取印綬與孫權曰:“若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權大哭,拜受印綬。策告母曰:“兒天年已盡,不能奉慈母。今將印綬付弟,望母朝夕訓之。父兄舊人,慎勿輕怠。”
母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當復如何?”策曰:“弟才勝兒十倍,足當大任。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囑之也!”又喚諸弟囑曰:“吾死之后,汝等并輔仲謀。宗族中敢有生異心者,眾共誅之;骨肉為逆,不得入祖墳安葬。”諸弟泣受命……言訖,瞑目而逝。年止二十六歲。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孫策遭許貢門客暗算,身負重傷,之后又因怒殺于吉而金瘡迸裂病情再度惡化。孫策自知將不久于人世,遺命由孫權繼位。孫策此后又分別對親人做了一番交代,最終去世。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孫策口中的“舉賢任能”,意為推舉賢者,任用能人。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禮記?大傳》中的“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小說中孫策對孫權的這一段臨終遺言并非是小說家的虛構,而是真實的歷史記載,《三國志?孫討逆傳》中孫策的遺言是這樣:“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與小說情節對比,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從孫權后來的表現來看,他沒有辜負孫策的重托。在他的領導下,東吳集團得到了長久的發展,不僅雄踞江東,最終還與曹魏、蜀漢三足鼎立,建立了東吳帝國。從這一點來看,孫策的眼光是非常精準的。
不過,孫策傳位給孫權卻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據《三國志?宗室傳》記載,江東重臣張昭當時就認為孫策看中的人選并非老二孫權而是老三孫翊:“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而孫策的母親吳氏對于孫策遺命把江東交給孫權也是憂心忡忡。據《三國志?董襲傳》記載:“策薨,權年少,初統事,太妃憂之。”從這兩個記載可以看出,無論是張昭還是吳氏的都低估了孫權。
本文標題:舉賢任能什么意思?舉賢任能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