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冠三軍什么意思?勇冠三軍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亂世出英雄,大家之所以會對三國時期的歷史如此著迷,就是因為在三國出現了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當年袁紹割據一方,準備同曹操爭奪北方的控制員,孔融跟荀彧說曹操此番必敗,因為曹操賬下沒有能敵國顏良文丑的人。結果顏良被關羽斬殺,文丑死于徐晃之手,兩人的結局似乎都不是那么起眼。但這次要介紹的成語“勇冠三軍”,是指三國中能獲得此稱號的四位猛將,其中就包括顏良、文丑、關羽和張飛,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到底是什么吧。

勇冠三軍什么意思?勇冠三軍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介紹的三國成語故事分別見于《三國志?荀彧傳》和《三國志?劉曄傳》,說的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四位猛將。先來看看原文:

《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

《三國志?劉曄傳》記載:“曄進曰:‘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

勇冠三軍什么意思?勇冠三軍典故出處介紹

《三國志?荀彧傳》這段文字的大意是這樣:孔融對荀彧表示:“袁紹控制的地盤遼闊,兵力非常強大,田豐、許攸都是智計之實士,為袁紹出謀劃策;審配和逢紀,則是盡忠之臣,為袁紹處理政務;顏良和文丑的勇敢和勇猛天下第一,為袁紹統率軍隊,想要打敗他們是不可能的。”

《三國志?劉曄傳》中的這段文字大意是這樣的:劉曄對曹操說:“劉備是人中豪杰,非常有謀略但是反應遲鈍。他占領蜀地的時間不長,蜀人并未心服。如今您攻破漢中,蜀人非常害怕,劉備的根基更為不穩。以您的英明神武,應該順勢出兵,必將大獲全勝。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劉備任用善于治國的諸葛亮主持內政,再讓勇敢和勇猛天下第一的關羽和張飛統率軍隊,蜀地將日益穩定。到時候他們據險而守,我們就沒機會了。”

勇冠三軍什么意思?勇冠三軍典故出處介紹

這兩段介紹都介紹了一個成語,叫做“勇冠三軍”,意為勇敢和勇猛天下第一,比喻驍勇善戰。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西漢李陵《答蘇武書》當中的“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

眾多周知,漢末三國的時間非常短暫,但其間卻出現了不少的名將、勇將,但偏偏在《三國志》中被譽為“勇冠三軍”的將領只有四位,分別是袁紹陣營的顏良、文丑,劉備集團的關羽、張飛,由此也足見這四人的與眾不同。

勇冠三軍什么意思?勇冠三軍典故出處介紹

非常巧合的是,這四位“勇冠三軍”的將領結局都不好。顏良死于關羽之手,文丑死于徐晃等人之手,關羽則是死在了東吳手里。不過,最慘的還要算張飛,他沒有死在兩軍對壘的沙場上,反倒是被自己的手下張達、范強暗殺。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028
本文標題:勇冠三軍什么意思?勇冠三軍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