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例子有很多,這次就為大家講一個三國時期的經典故事。劉備、張飛、諸葛亮還有趙云準備出兵進攻零陵,但其中一位守城大將詐降后還打算反害諸葛亮一手,結果被張飛還有趙云二人給除掉。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將計就計”就和此次故事有關。其實以諸葛亮的才智想要讓他上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過往往自以為聰明的人可能不會這樣認為,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發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發生在劉備奪取荊州四郡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邢道榮、趙云、張飛和諸葛亮。原文如下:
道榮料敵不過,又無處奔走,只得下馬請降。子龍縛來寨中見玄德、孔明。玄德喝教斬首。孔明急止之,問道榮曰:“汝若與我捉了劉賢,便準你投降。”道榮連聲愿往。孔明曰:“你用何法捉他?”道榮曰:“軍師若肯放某回去,某自有巧說。今晚軍師調兵劫寨,某為內應,活捉劉賢,獻與軍師。劉賢既擒,劉度自降矣。”玄德不信其言。孔明曰:“邢將軍非謬言也。”遂放道榮歸。
道榮得放回寨,將前事實訴劉賢。賢曰:“如之奈何?”道榮曰:“可將計就計。今夜將兵伏于寨外,寨中虛立旗幡,待孔明來劫寨,就而擒之。”劉賢依計。當夜二更,果然有一彪軍到寨口,每人各帶草把,一齊放火。劉賢、道榮兩下殺來,放火軍便退。劉賢、道榮兩軍乘勢追趕,趕了十余里,軍皆不見。劉賢、道榮大驚,急回本寨,只見火光未滅,寨中突出一將,乃張翼德也。劉賢叫道榮:“不可入寨,卻去劫孔明寨便了。”于是復回軍。走不十里,趙云引一軍刺斜里殺出,一槍刺道榮于馬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與諸葛亮、張飛、趙云一起出兵零陵,太守劉度之子劉賢派猛將邢道榮出城迎敵。但邢道榮在張飛面前僅幾個回合便氣力不加,落荒而逃,途中又遇上趙云,只得下馬投降。隨后,諸葛亮將邢道榮釋放,讓他里應外合奪取零陵。但邢道榮卻與劉賢密謀,企圖引誘諸葛亮中計。誰知諸葛亮早就識破邢道榮是詐降,巧施計策,不僅將邢道榮斬殺,還生擒了劉賢。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將計就計”,意為利用對方所用的計策,反過來對付對方。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元代散曲家李文蔚《張子房圮橋進履》第三折中的“將計就計,不好則說是好!”
劉備奪取荊州四郡,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發生在赤壁之戰后,不過過程與小說中的描述有著很大的不同。《三國志?先主傳》載:“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期間并未出現小說中描述的一系列戰斗。小說中出現的這位有萬夫不當之勇的猛將邢道榮也是子虛烏有的人物,并不見諸史冊。作者進行如此的加工和改編,目的很明確,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和張飛、趙云二人的武勇。
本文標題:將計就計什么意思?將計就計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