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在古代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稱呼?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我們現在表示一個人的年齡,一般都是說數字,而古人卻在數字之外,還有另外的表達方式,那就是用一些特定的名詞,來指代這個特定階段年齡層的人。那么,古人對于不同年齡的表達都有些怎樣的詞語,你知道多少呢?為什么古人要這樣表達,這些詞語又有著怎樣的來歷呢?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在表達年齡方面的方式。

不同年齡在古代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稱呼?

1.少兒時期

古人在不同時期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稱呼,本文不會把所有的稱呼都列舉出來,只是挑選其中幾個做一些解釋。剛出生的那一刻,被稱為“初度”,說得多了,后來也就把生日叫做“初度”了。再往后,人們經常會根據發型來給這個階段的年齡取名字,例如頭發自然下垂的時候是三四歲到七八歲,就叫“垂髫”,扎起兩個“羊角辮”就叫“總角”。

不同年齡在古代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稱呼?

而后,當女孩子年滿十五,頭發可以插發簪的時候,就叫“及笄”,不過這也不只是及笄這么簡單,因為女子同樣到了可以出嫁的年紀了。不過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男子十五歲叫什么?“至學”,因為孔子這個年紀就立志學習了,作為儒家的傳世人,孔子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后世的人,此言不虛。

不同年齡在古代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稱呼?

2.青年中年

“弱冠”大家都知道,男子二十歲,及冠成年,但要注意,這只能是男子,女子二十歲叫做“桃李”,女子們也是沒辦法戴冠的。之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現在仍然用的很廣泛,這些也同樣是來自于孔子說過的話,再一次感受到了孔子的偉大以及深刻的影響,不愧為萬世之師。

不同年齡在古代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稱呼?

不過,五十歲還有另一個稱呼,“知非”,人活著經常需要反省自己,而春秋時期一個叫做“伯玉”的人,就是在五十歲這一年,有如神的指引和點化一樣幡然醒悟,看清楚了自己前面四十九年當中究竟犯了什么樣的錯誤,“非”即錯誤,“知非”自然就是明白自己的過錯,所以五十歲也叫做“知非”。

不同年齡在古代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稱呼?

3.老年時期

六十花甲,來源于“天干地支”,它們相互排列組合,剛好六十年一個輪回,而因為這些組合被稱為“六十花甲子”,那么與之相對應的六十歲自然也就叫做“花甲”,也可以叫“甲子”。擴展一下,“甲”和“子”,分別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首位。

不同年齡在古代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稱呼?

隨后,人活七十古來稀,能活到七十歲真的很了不起了,尤其是在醫療條件沒有現代這么高的古代,戰爭頻發,七十歲真的難得,也就叫做“古稀”。再往上活,八九十歲,那就是“耄耋”,這還是曹操說的,也是他的一個理想,如果耄耋之年人們能夠得以善終,草木昆蟲也能受到恩澤,這樣的場景不正是自己追求的天下太平嗎?

不同年齡在古代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稱呼?

最后一個,百歲老人,那就叫“期頤”。一百歲了,老人們還能做什么?現在六七十歲都要安享晚年回家養老,百歲老人自然更得有人能夠在身邊服侍和陪伴了,期,可以認為是“期盼”,也是一百年一個“期”,頤,就與“頤養天年”一樣,好好養著,這一百年的人生,難得。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033
本文標題:不同年齡在古代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稱呼?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