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于司馬懿的評價總體來說還是偏負面,司馬懿雖然對曹魏有功,但最后以下犯上,架空曹氏政權還是受到了不少的抨擊。不過要是站在司馬懿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或許就能得到一些理解了,而且能夠滅蜀漢和東吳也都是司馬家的功勞。司馬懿隱忍了一輩子,最后終于迎來了一次爆發,而且曹丕和曹睿也要附上一定責任。這次為大家講解的成語“竊鐘掩耳”,就和李世民對司馬懿的評價有關,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晉書?宣帝紀》,是在該書成書后唐太宗李世民對司馬懿的評論,原文如下:
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
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于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后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于近者則遺遠,溺于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余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后昆,而身終于北面矣。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魏文帝曹丕在世時,司馬懿得到重用,在許昌受到了與西漢時蕭何一樣的重托,在朝堂上受到的尊崇超過了東漢時的霍光。如果司馬懿能夠竭盡忠誠義節,可與伊尹、傅說一樣被后世所銘記。到了魏明帝曹睿臨終時,又將重任托付給司馬懿。
司馬懿接受了兩位帝王的遺詔,輔佐了三代,卻沒有以身相報。后來他利用天子離開京城之際,在城內起兵,先帝的墓土未干就立刻相互廝殺,忠貞大臣的行為,難道就應該是這樣的嗎?!這樣報效國家,令人疑惑不解。他起兵的策略,難道不是在東面聰明而在西面愚蠢嗎?如果有輔佐帝王之心,又為什么之前盡忠而之后謀反呢?所以,東晉晉明帝曾經掩面而哭,對自己的祖先司馬懿以欺詐的手段獲得成功而感到恥辱,后趙明帝石勒會嘲笑司馬懿用奸詐邪惡的方法奠定了帝業。
古人說:“積累三年的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但做了一天的壞事,就能傳遍天下。”司馬懿的行徑不正是如此嗎?!雖然能在當時進行隱瞞,但最終還是在后世遭到恥笑。也就好像捂住耳朵去偷鐘,認為自己聽不到別人也會聽不到;專心致志想偷盜錢財,認為集市上的人都看不見。所以說貪戀眼前就一定會丟失長遠,沉溺于利就一定會損害名譽。順應天理而動容易成事,違背時運而動必將難以成功。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文中提到的“竊鐘掩耳”,意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卻偷鐘,認為自己聽不到別人也會聽不到,比喻自己欺騙自己。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呂氏春秋》中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眾所周知,《晉書》是在唐代編纂而成的。主要作者包括房玄齡、諸遂良在內一共有二十一人。在該書完成后,唐太宗李世民又親自為書中的四位人物寫下了四篇史論,本文介紹的《宣帝紀》的史論部分便是出自李世民之手。
在這篇史論中,李世民雖然肯定司馬懿的才能,但譴責了司馬懿竊取曹魏政權的卑劣行徑,從而也解釋了晉明帝司馬紹為何聽完自己遠祖司馬懿的事跡后掩面而哭的原因。從司馬懿一生的經歷及后人對其評價來看,這個觀點是非常中肯而準確的。
本文標題:竊鐘掩耳什么樣意思?竊鐘掩耳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