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的發展是怎樣的?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在中國,很多人都喜歡吃川菜,包括一些來自國外的外國人。但這些吃貨們很多并不了解川菜的發展以及歷史背景,因為吃貨們只關注川菜帶來的美味。川菜文化發展歷史非常悠久,博大精深。很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只有懂得川菜文化的發展史及其背景后,當我吃每一道川菜時,就會感覺津津有味。

川菜的發展是怎樣的?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秦、西漢時期四川飲食文化尚未出現地區性特色

秦滅蜀到西漢末年的三百余年間,由于第一次移民以后巴蜀經濟的發展,成都的繁榮導致了物產的豐富與飲食業的興旺,這就是揚雄《蜀都賦》里說的:“調夫五味,甘甜之和,勺藥之羹,江東鮐鮑,隴西牛羊及具有珍稀野禽野獸“五肉七菜”的宴菜。從這幾句簡短的話,我們可以推斷,古典四川菜在西漢晚期時已經初具規模,而且中原烹飪文化的精神-“五味調和”已經成為四川至少上層人士飲食的基調;再就是“江東鮐鮑,隴西牛羊”說明了四川烹飪原料不是單純就地選取,而是通過水陸運輸從長江下游和秦嶺以西獲得。

川菜的發展是怎樣的?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上述描述暗示了這一時期至少上層飲食還未出現地區性的特征,如果有,也是前一節里談到的屬于下層人民繼承的戰國以前的“益州鹿(歹委)”這樣的不衛生,不文明陋習。在這以前,從《史記》里記載的“文君當壚”可以推想到蜀地的餐飲業也已經出現。總的說來,和四川在秦漢以后,很少表現出巴蜀古文化遺留一樣,這一時期的四川飲食文化也基本上完全被秦漢先進文化所同化,尚未形成自己的地區特色。

古典巴蜀烹調與中原、江南烹飪的分野出現在東漢末與魏晉時期

東漢建立以后,四川的經濟文化繼續發展,它的烹飪文化開始表現出自己的特色。第二節里介紹的忠縣東漢墓葬中的“庖廚俑”說明了巴蜀烹飪的成熟景象,其中水餃的出現尤其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水餃應該理解為餛飩的變種,兩漢時期餛飩被稱為“癤餛”,是通稱“餅”的一種,或者叫做湯餅。東漢劉熙《釋名》“餅”中已提及“蒸餅、湯餅、蝎餅、髓餅、金餅、索餅”等餅類,但我們并不能準確理解湯餅的含義,我們只知道,餛飩或者水餃應該是小麥去麩以后的面粉制作成的,要求面粉加工質量很高,由此我們可以推測至遲在東漢時期,四川地區的農業加工技術和中原地區一樣,已經發展到相當的階段。

川菜的發展是怎樣的?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國時,成都作為鼎足而三國家之一的首都,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第二次移民運動促成了巴蜀經濟文化的繼續發展,在此期間,后主劉禪大興土木,“頗出游觀,增廣聲樂”,相應地,在高層飲食水平上有所體現。這時候的成都,已經成為“既麗且崇”,“外則軌躅八達,里貺對出,比屋連甍,千廡萬屋。”繁榮的全國大都會了。西晉時,左思根據文獻和詢問在洛陽的蜀中人士所寫出的《蜀都賦》,盛贊蜀中物產豐富,所謂“韶身茱萸,瓜疇芋區,甘蔗辛姜,陽?陰敷。”

因此才有成都宴會上的“肴?四陳,觴以清(酉票)”。西晉詩人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里也談到蜀都飲食之豐盛:“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尚滋味、好辛香”的烹飪風格與“調夫五味”的精神是沖突的,由此我們結論:魏晉時期的古典川菜顯現出與西漢時代風格不同的特色,所以我們認為,古典巴蜀菜與全國其他菜系的分野,應該在東漢末和魏晉之時,而不是秦漢之際。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188
本文標題:川菜的發展是怎樣的?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