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早年歸降劉備時,劉備也不清楚龐統有何能力,就讓龐統擔任縣令一職。但是新官上任的龐統怠慢公事,讓劉備感到非常不滿。其實龐統的能力在當時也是數一數二的,只是名氣不怎么大,所以劉備剛開始也沒準備重用他。不過在各方的推薦下,劉備逐漸悉知了龐統的過人之處,隨后多次將重任交于龐統處理,兩人的關系也是越來越好。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衣冠不整“,就和龐統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樣的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發生在龐統擔任耒陽縣令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張飛、孫乾和龐統。原文如下:
飛問曰:“縣令何在?”同僚覆曰:“龐縣令自到任及今,將百余日,縣中之事,并不理問,每日飲酒,自旦及夜,只在醉鄉。今日宿酒未醒,猶臥不起。”張飛大怒,欲擒之。孫乾曰:“龐士元乃高明之人,未可輕忽。且到縣問之。如果于理不當,治罪未晚。”飛乃入縣,正廳上坐定,教縣令來見。統衣冠不整,扶醉而出。飛怒曰:“吾兄以汝為人,令作縣宰,汝焉敢盡廢縣事!”統笑曰:“將軍以吾廢了縣中何事?”飛曰:“汝到任百余日,終日在醉鄉,安得不廢政事?”
統曰:“量百里小縣,些小公事,何難決斷!將軍少坐,待我發落。”隨即喚公吏,將百余日所積公務,都取來剖斷。吏皆紛然赍抱案卷上廳,訴詞被告人等,環跪階下。統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內聽詞,曲直分明,并無分毫差錯。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將百余日之事,盡斷畢了,投筆于地而對張飛曰:“所廢之事何在!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飛大驚,下席謝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當于兄長處極力舉薦。”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龐統離開江東來到荊州投奔劉備,劉備嫌龐統相貌丑陋,心中不悅,將龐統打發到耒陽擔任縣令。龐統對此大為不滿,到任后整日飲酒,不理政事。劉備隨即派張飛、孫乾來到耒陽縣調查,誰知龐統只用了幾個時辰就將一百多天的政務處理完畢,令張飛大驚失色,對龐統佩服得五體投地。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龐統出現在張飛面前時的狀態,叫做“衣冠不整”,意為穿戴不夠整齊,也形容人十分狼狽或困苦之狀。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邵雍《內外吟》中的“衣冠不整,謂之外惰。行義不修,謂之內惰。內外俱惰,何人不唾。”
小說中出現的這一情節,并非作者的虛構,而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期間劉備與龐統之間的沖突更甚于小說。按照小說的說法,龐統在耒陽不理政事,劉備好歹還派了張飛與孫乾前去調查,龐統也在張飛面前小試牛刀,表現了一把自己的能力。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情況這更為惡化。
據《三國志?龐統傳》載:“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不過,顯然龐統并不勝任基層管理工作,工作做得不好,劉備一怒之下將其免職。直到龐統和諸葛亮出面推薦,劉備這才重新啟用龐統,將其任命為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平起平坐。
為何劉備一開始不待見龐統呢?其實并非龐統的能力不行,問題出在劉備對龐統的看法和態度上。雖然在當時龐統的名氣比諸葛亮還大,但其來歷非常復雜。據《三國志?龐統傳》載,早在劉表執掌荊州之際,龐統就已經是南郡的功曹了。曹操占據荊州,龐統既沒有加入劉備的陣營,也沒有南下投靠東吳,而是留在荊州為曹操效力。赤壁之戰后,東吳占領南郡,周瑜就任南郡太守,龐統又轉而為周瑜服務。周瑜病逝后,龐統又護送周瑜的靈柩來到江東,并與江東名士們有過廣泛的接觸。
此后,龐統才離開江東回到南郡,而此時的南郡又被孫權借給了劉備,龐統這才成為劉備的下屬。如此復雜而多變的經歷,又怎么不讓劉備有所顧忌呢?對于龐統的能力,劉備是不會懷疑的,因為早在劉備寄寓荊州時期,水鏡先生司馬徽就將龐統與諸葛亮并稱為“俊杰”,劉備真正擔心的是龐統的忠心。因此,劉備一開始并不敢對龐統放手任用,而龐統自己也不太爭氣,在耒陽沒有政績。這樣一來,劉備對龐統的顧慮更甚。
此時,魯肅和諸葛亮及時站出來進行推薦,使得龐統的命運發生巨變。其實,無論是魯肅還是諸葛亮的推薦都有著兩層用意,一是指出龐統的才能,二是不約而同肯定龐統對劉備的忠心,這才打消了劉備顧慮。從此,龐統便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
本文標題:衣冠不整什么意思?衣冠不整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