禰衡是東漢末年的名士,不過禰衡性格非常剛烈,典型的不怕死。禰衡和孔融是好友,孔融性格也是個口無遮攔的人,不過禰衡要比孔融更厲害一些。有一次曹操封禰衡為鼓手,結果禰衡一邊敲著鼓一邊罵曹操,不過曹操這次并沒有殺他,而是把他交給了劉表。禰衡連曹操都不放眼里,肯定也是看不上劉表,所以行事非常怠慢。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懷刺漫滅”就和禰衡有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成語的背后發生什么了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后漢書·禰衡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初年,主人公名叫禰衡。原文如下:
禰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興平中,避難荊州。建安初,來游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于刺字漫滅。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或問衡曰:“盍從陳長文、司馬伯達乎?”對曰:“吾焉能從屠沽兒耶!”又問:“荀文若、趙稚長云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吊喪,稚長可使監廚請客。”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數也。”融亦深愛其才。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禰衡,字正平,平原郡般縣人氏。少年時期就非常有才,而且辯才極佳,性格剛強高傲,喜歡矯正時俗,待人接物態度傲慢。興平年間,他曾在荊州避難。到了獻帝建安初年,他又來到許昌游歷。剛到潁川時,禰衡就暗懷一張名片。但不久便沒有什么地方可去,以至于名片上刺的文字變得模糊不清。
此時的許昌剛剛新建,不少賢士大夫紛紛前來。有人問禰衡說:“你為什么不去投奔陳群和司馬朗呢?”禰衡回答:“我怎么能在屠牲沽酒的人手下屈就呢?”此人又問:“荀彧和趙稚長怎么樣?”禰衡又答:“荀彧長相好,可以借他的臉去吊喪,趙稚長肚子大,會吃肉,可以監廚請客。”禰衡唯獨對孔融與楊修非常友善,他常常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其他人都是碌碌庸才,不算什么。”孔融也非常欣賞禰衡的才華。
本文要介紹的便是根據文中“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于刺字漫滅”而演變出來的一句成語,叫做“懷刺漫滅”,意為懷中的名片變得模糊不清,后來比喻為懷才不遇。
禰衡這個人的確有才,這一點從他的詩文中可以看出來。不過,他的結局卻是非常悲慘,懟曹操懟劉表,最終被黃祖所殺,年僅二十六歲。是什么讓禰衡這位才子變成了噴子呢?除了年輕氣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潁川和許昌的這段經歷。他認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故此憤世嫉俗,說話尖酸刻薄,最終變成了噴子,死于非命也怪不得別人,只能怪自己的那張臭嘴。
本文標題:懷刺漫滅什么意思?懷刺漫滅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