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發動滅蜀之戰,并沒有受到太大的阻礙,僅用數月時間就完成了勝利。司馬昭派兵三路攻蜀,其中鄧艾率領的部隊選擇采用迂回戰術,趁魏蜀主力軍交戰之際,從陰平繞道,穿過無人區直達江油。這下鄧艾便掌握了主動權,可惜選擇切斷蜀軍支援,或者直搗成都,劉禪看勝利無望最后選擇了投降。其實曹魏滅蜀也沒花費太多力氣,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一擁而入”就和此次事件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究竟是如何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發生在鄧艾經陰平小道突入漢中并攻擊江由城之時,主要人物為鄧艾、馬邈和馬邈的妻子李氏。原文如下:
卻說江由城守將馬邈,聞東川已失,雖為準備,只是提防大路;又仗著姜維全師守住劍閣關,遂將軍情不以為重。當日操練人馬回家,與妻李氏擁爐飲酒。其妻問曰:“屢聞邊情甚急,將軍全無憂色,何也?”邈曰:“大事自有姜伯約掌握,干我甚事?”其妻曰:“雖然如此,將軍所守城池,不為不重。”邈曰:“天子聽信黃皓,溺于酒色,吾料禍不遠矣。魏兵若到,降之為上,何必慮哉?”其妻大怒,唾邈面曰:“汝為男子,先懷不忠不義之心,枉受國家爵祿,吾有何面目與汝相見耶!”馬邈羞慚無語。
忽家人慌入報曰:“魏將鄧艾不知從何而來,引二千余人,一擁而入城矣!”邈大驚,慌出納降,拜伏于公堂之下,泣告曰:“某有心歸降久矣。今愿招城中居民,及本部人馬,盡降將軍。”艾準其降。遂收江由軍馬于部下調遣,即用馬邈為向導官。忽報馬邈夫人自縊身死。艾問其故,邈以實告。艾感其賢,令厚禮葬之,親往致祭。魏人聞者,無不嗟嘆。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鄧艾經陰平小道突入漢中地區后,首要的攻擊目標是江由城。鎮守江由的蜀漢將領馬邈卻自以為有姜維鎮守劍閣,江由高枕無憂,疏于防備,當得知鄧艾率領的兩千人馬突然沖進江由后,立即舉手投降。其妻李氏不愿與丈夫一樣成為蜀國的叛徒,毅然自縊而亡。鄧艾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感慨,下令將李氏厚葬。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一擁而入”, 意為一下子全都擁了進去。這也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描述鄧艾經陰平小道突入漢中并占據江由的故事,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事的,江由的守將也的確為馬邈。不過,小說中提到的馬邈疏于防備、舉手投降及其妻李氏自縊而亡卻并非歷史的真實。在解釋這個問題前,我么不妨先來看看兩段史料。
首先是《三國志?鄧艾傳》的記載:“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于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第二段史料出自《三國志?鐘會傳》:“鄧艾追姜維到陰平,簡選精銳,欲從漢德陽入江由、左儋道詣綿竹,趣成都,與諸葛緒共行。緒以本受節度邀姜維,西行非本詔,遂進軍前向白水,與會合。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
結合這兩段史料,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就在鄧艾穿過陰平小道的同時,鐘會也派遣將軍田章進軍江由。但在田章所部行軍不到一百里時,便先后遭到了蜀漢三支伏兵的襲擊。根據地理位置來判斷,這三支軍隊都應該是馬邈的江由守軍。顯然,馬邈對于魏軍襲擊江由是早有預料的。不過,馬邈此舉并未成功,只能回撤江由防御。不久之后,鄧艾越過陰平小道,又率部進攻江由,馬邈不敵而降。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說中所謂馬邈不戰而降的說法是虛構而出的,馬邈之妻的自縊也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作者之所以對這段歷史進行改編,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突出后來的諸葛瞻父子英勇抗敵并壯烈殉國。故此,馬邈也就只能成為作者筆下的貪生怕死之輩了。
本文標題:一擁而入什么意思?一擁而入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