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結束以后,孫權多次要求劉備歸還荊州,但總是被劉備以各種理由給搪塞回去。此后孫權開始責怪魯肅,因為當年就是他提議將荊州暫時出借給劉備,魯肅也沒想到劉備竟然這么能拖,好像根本就沒還第的打算,所以親自約見關羽見面,想要把話給說清楚。此后就發生了一個有名的典故叫“單刀赴會”,不過這個成語太有名大家肯定都懂,所以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另一個成語“魂不附體”,一起來看看這個成語背后的典故是怎樣的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發生在關羽單刀赴會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關羽、魯肅和周倉。原文如下:
云長未及回答,周倉在階下厲聲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云長變色而起,奪周倉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視周倉而叱曰:“此國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倉會意,先到岸口,把紅旗一招。關平船如箭發,奔過江東來。云長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佯推醉曰:“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吾今已醉,恐傷故舊之情。他日令人請公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
魯肅魂不附體,被云長扯至江邊。呂蒙、甘寧各引本部軍欲出,見云長手提大刀,親握魯肅,恐肅被傷,遂不敢動。云長到船邊,卻才放手,早立于船首,與魯肅作別。肅如癡似呆,看關公船已乘風而去。后人有詩贊關公曰:“藐視吳臣若小兒,單刀赴會敢平欺。當年一段英雄氣,尤勝相如在澠池。”云長自回荊州。魯肅與呂蒙共議:“此計又不成,如之奈何?”蒙曰:“可即申報主公,起兵與云長決戰。”肅即時使人申報孫權。權聞之大怒,商議起傾國之兵,來取荊州。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孫權派諸葛瑾去成都索要荊州遭到拒絕,便斥責力主借荊州給劉備的魯肅。魯肅隨即提出與關羽見面商談荊州之事為由,暗藏刀斧手,企圖謀刺關羽。誰知在單刀會的過程中,關羽棋高一著,佯裝酒醉挾持魯肅,嚇得東吳將領們不敢動手,只能眼睜睜看著關羽安全離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魯肅被關羽挾持后的神態,叫做“魂不附體”,意為靈魂離開了身體,形容極端驚慌。這句成語的出處是元代喬吉《金錢記》第一折中的“一個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顏色,使小生魂不附體。”
關羽與魯肅之間的單刀會,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但起因、過程和結果卻與小說有著天壤之別。關于這個問題,不妨先看看史料上是如何記載的。這段歷史出自《三國志魯肅傳》及其注引《吳書》。前者是這樣記載的:
備既定益州,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備遂割湘水為界,于是罷軍。而在《吳書》中,對這一事件起因的記載則更為詳細:“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趨就羽……羽無以答。”
通過這兩段記載,單刀會的真實面貌應該是這樣:為了解決荊州之爭,魯肅打算與關羽會面進行協商,但手下將領卻擔心關羽會趁著這個機會對魯肅不利。不過,魯肅對此并不擔心。最后,雙方商定,雙方人員都只能帶著佩刀赴會。在會談中,魯肅繼續索要荊州,其言語雖然令關羽無言以對,但關羽并未作出任何妥協。不過,最終劉備還是讓出了三郡,兩方之間的矛盾得到了暫時的化解。
縱觀歷史上的單刀會,盡管會前的氣氛較為緊張,會談期間雙方唇槍舌劍,也談不出什么結果。但畢竟此時雙方都面臨曹操集團的強大壓力,都不便徹底翻臉。最終,這場矛盾的化解也是因為曹操。據《三國志先主傳》載,就在這場單刀會結束不久,“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劉備擔心益州有失,立即將荊州三郡給了孫權,雙方的矛盾也得以暫時化解。
本文標題:魂不附體什么意思?魂不附體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