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恨終天什么意思?抱恨終天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徐庶被稱為三國第一孝子,為了自己的母親甘愿放棄自己的事業。其實古人對于“孝”這個字還是非常看重的,如果不孝那你今后的名聲肯定就不會好。曹操挾持徐庶母親以后,徐庶決定離開劉備回到曹魏,不過徐庶臨走前答應劉備絕不會提曹操出謀劃策對付蜀軍,也算是向劉備表忠心了。不過這樣一位人才從此失去了舞臺還是比較可惜的,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抱恨終天”就跟此次事件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故事是如何吧。

抱恨終天什么意思?抱恨終天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按照小說的時間順序應該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徐庶和劉備。原文如下:

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見,共訴舊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來招降使君,乃假買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進。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計。”玄德欲留徐庶。庶謝曰:“某若不還,恐惹人笑。今老母已喪,抱恨終天。身雖在彼,誓不為設一謀,公有臥龍輔佐,何愁大業不成。庶請辭。”玄德不敢強留。

抱恨終天什么意思?抱恨終天典故出處介紹

小說中的這段故事,發生在徐庶因母親被擒而不得不依附曹操之后。當時,曹操率部進犯荊州,劉表之子劉琮投降。劉備困守新野,隨即又遭到曹仁、曹洪率領的十萬曹軍進攻。諸葛亮臨危不懼,大敗曹軍,隨即向樊城方向撤退。劉備進入樊城不久,曹操的謀士劉曄提出讓徐庶前去勸降劉備。徐庶不得已來到樊城,將曹軍的最新動向告訴了劉備,并表態自己永遠不會為曹操獻上一計,同時也表達了對曹操害死母親的悲憤之情。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徐庶口中的“抱恨終天”,意為因父母去世而一輩子感到悲痛,現指因做錯某事而后悔一輩子或者某些事沒有完成但卻死去了。

抱恨終天什么意思?抱恨終天典故出處介紹

以上介紹的是小說當中的情節。那么,這段情節與真實的歷史有多大的差別呢?差別還真的不小。首先是小說中的這個新野之戰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按照《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與曹軍在新野的確發生過一場戰爭,不過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劉備對付的并非是曹仁和曹洪,而是夏侯惇、李典和于禁。此時的諸葛亮尚在隆中高臥,并非加入劉備陣營,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現獻計破曹的故事。

抱恨終天什么意思?抱恨終天典故出處介紹

小說與歷史的第二個不同之處就是徐庶母親的結局及徐庶被迫加入曹操集團的時間。按照小說的說法,徐母在徐庶來到許昌后便懸梁自盡,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徐母并非自盡。徐庶被迫依附曹操也不是在這個時候。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徐庶離開劉備是在當陽一役中。當時曹純統率的虎豹騎在當陽大敗劉備,生擒了劉備的兩個女兒和徐庶的母親,徐庶也因此被迫依附曹操。

不過,小說畢竟不是歷史,《三國演義》作者所做的改動并非不熟悉歷史,而是有意為之的。站在文學作品的角度上,作者對徐母之死的描述尤為成功,顯示出高超的功力。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243
本文標題:抱恨終天什么意思?抱恨終天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