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空歸什么意思?白首空歸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漢朝時期選拔人才的方式為察舉制,以地方推薦人才為主,考試還不算重點考核內容。但是到了東漢時期,因為地方推薦遭到濫用,所以將考試的占比分量做出了提升,與察舉相結合。這也讓普通百姓看到了希望,所以一時間讀書人也多了起來,不過能錄取的崗位畢竟還是少數,而且其中藏有不少貓膩,所以有些人可能讀了一輩子書也沒能金榜題名。此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白首空歸”,背景故事就跟東漢末年選拔人才有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白首空歸什么意思?白首空歸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后漢書·孝獻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主人公是漢獻帝劉協。原文如下:

九月甲午,試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詔曰:“孔子嘆‘學之不講’,不講則所識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結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委農野,永絕榮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

白首空歸什么意思?白首空歸典故出處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九月甲午,分科取士的項目儒生有四十多人,上等名次的被任命為郎中,次等名次的被任命為太子舍人,下等名次的遣返回鄉。劉協后來發布了一道詔書表示:“孔子曾經感嘆學之不講,不復習就會使所知道的知識逐漸遺忘。如今年老的儒生已經年過六十,他們背井離鄉,去謀求糧食物品,沒有專門的事業。他們童年入學,已經是白發蒼蒼,卻只能空手而歸,以后只能委身于鄉間田野,永遠斷絕獲得榮幸的希望。朕非常憐惜他們。朕決定將那些考試落第等待遣返的儒生們都任命為太子舍人。”

白首空歸什么意思?白首空歸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漢獻帝劉協在詔書中所提到的“白首空歸”,意為白發蒼蒼卻求官不成,只能空手而歸,后來比喻那些讀書到老卻一事無成的人。這也是由劉協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對于漢獻帝劉協而言,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就在之前的一年,董卓勢力的余部李傕、郭汜集團殺死了朝臣王允,控制了漢末朝廷,漢獻帝再度淪為傀儡。李傕、郭汜等人不但肆意殺戮朝臣,同時也絲毫不把劉協這位皇帝放在眼里。因此,年僅十三歲的劉協處境更為艱難。

白首空歸什么意思?白首空歸典故出處介紹

不過,就是在這種極度惡劣的環境下,漢獻帝劉協并沒有自暴自棄,還是利用一切機會為漢室的復興作出自己的努力,本文提到的這則成語故事就體現出漢獻帝對人才的關心和文化的重視,同時也體現出漢獻帝的慈悲惻隱之心。可以想象,當那些落第的儒生們看到這份詔書,一定會潸然淚下感激涕零。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250
本文標題:白首空歸什么意思?白首空歸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