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狼當路不治狐貍什么意思?虎狼當路不治狐貍典故出處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曹睿繼位以后,對魏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外更是多次指揮大軍,抵御東吳還有蜀漢的進攻。不過曹睿對于遼東的策略卻發生了一些偏差,當時三國鼎立之勢趨于穩定,曹睿則想拿下占據遼東的公孫淵集團。當時老臣蔣濟勸告曹睿,最好不要輕易討伐遼東,一旦失敗,等于是再給自己樹敵。當時曹睿并沒有聽勸,最后果然被蔣濟言中。這次要為大家講述“虎狼當路,不治狐貍”的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虎狼當路不治狐貍什么意思?虎狼當路不治狐貍典故出處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蔣濟傳》注引《戰略》,時間是在曹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主人公是蔣濟。原文如下:

太和六年,明帝遣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渡,幽州刺史王雄陸道,并攻遼東。蔣濟諫曰:“凡非相吞之國,不侵叛之臣,不宜輕伐。伐之而不制,是驅使為賊。故曰‘虎狼當路,不治狐貍。先除大害,小害自已’。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質,歲選計考,不乏職貢。議者先之,正使一舉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國,得其財不足為富;儻不如意,是為結怨失信也。”帝不聽,豫行竟無成而還。

虎狼當路不治狐貍什么意思?虎狼當路不治狐貍典故出處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魏明帝曹睿派遣平州刺史田豫從海上、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向遼東發動進攻。蔣濟上表勸諫道:“凡是不想吞并的國家,沒有背叛的臣子,都不應該進行征討。一旦征討無法奏效,反倒會迫使他們變成敵人。所以才有‘老虎和狼擋在路上時,就沒必要理會狐貍。先除達海,小害會自然消除’的說法。沿海一帶世代歸順我朝,每年都參加考試,選拔授官,同時都準時獻上貢品。因此,臣認為即便一舉攻克遼東,得到的百姓數量對國家并沒有幫助,獲得的財物也不足以為國家帶來多少收入。一旦進攻不順,反而與之結怨并失信于人。”魏明帝不聽,結果田豫等人的行動無功而返。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蔣濟在表章中提到的“虎狼當路不治狐貍”,比喻謂大害當前﹐當先除大害﹐不顧小害。

虎狼當路不治狐貍什么意思?虎狼當路不治狐貍典故出處

蔣濟這道奏章是針對魏明帝曹睿決定征討遼東公孫淵集團提出的勸諫。當時,東吳帝國極力拉攏盤踞遼東的公孫淵集團,公孫淵態度曖昧。他一方面同意與孫權派出的使節進行接觸,一方面又不愿意因此得罪曹魏。在這種情況下,魏明帝曹睿下詔出兵討伐公孫淵,此舉遭到大臣蔣濟的勸阻。

蔣濟認為,當前曹魏的面前有兩大強敵——蜀漢和東吳,公孫淵偏居遼東,對曹魏帝國難以形成威脅。只要擊敗蜀漢和東吳,公孫淵自然不敢有非分之想。因此,貿然對公孫淵發動進攻,勢必使得雙方的關系徹底破裂,這將對曹魏帝國造成不利影響。

虎狼當路不治狐貍什么意思?虎狼當路不治狐貍典故出處

不過,蔣濟的這個建議并沒有得到曹睿的采納,征討遼東的戰爭由此爆發。而結果也正如蔣濟所預料的那樣,田豫和王雄勞而無功,并未能消滅公孫淵集團,反而使得公孫淵與曹魏反目,這也引發了數年后司馬懿遠征遼東戰事的爆發。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253
本文標題:虎狼當路不治狐貍什么意思?虎狼當路不治狐貍典故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