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非常出名,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所耳聞。當時曹操帶領大批水軍南下,吳蜀組成聯盟誓要阻擋曹操拿下荊州,赤壁之戰一觸即發。周瑜為了考驗諸葛亮的能力,下令讓他在十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結果諸葛亮卻說十天太長,只要三天即可。隨后他讓魯肅安排船只,上面部署好草人就開出去找曹操借箭了。當然這個故事不止衍生出了一個成語,還有一個成語就是今天要為大家講解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發生在赤壁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魯肅和曹操。原文如下:
當夜五更時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頭西尾東,一帶擺開,就船上擂鼓吶喊。魯肅驚曰:“倘曹兵齊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卻說曹寨中,聽得擂鼓吶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飛報曹操。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內喚張遼、徐晃各帶弓弩軍三千,火速到江邊助射。
比及號令到來,毛玠、于禁怕南軍搶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頃,旱寨內弓弩手亦到,約一萬余人,盡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發。孔明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兩邊束草上,排滿箭枝。孔明令各船上軍士齊聲叫曰:“謝丞相箭!”比及曹軍寨內報知曹操時,這里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周瑜為了除掉諸葛亮,故意命諸葛亮在十天之內制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卻回答說十天時間太長,自己只需要三天便可完成任務。隨后,諸葛亮暗中讓魯肅安排了輕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以及布幔束草等物,并在第二天的夜晚與魯肅一起來到曹軍水寨附近。曹操不明虛實,命人亂箭射。沒過多久,諸葛亮就命人滿載而歸,周瑜對此欽佩不已。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箭如雨發”,意為箭向雨點一樣發射,形容箭射得多,射得密集。這也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諸葛亮“草船借箭”這一情節,既體現了諸葛亮的大智大勇,映照出周瑜的狹隘胸襟,還表現出魯肅的忠厚樸拙,可謂是《三國演義》中的神來之筆,體現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力。不過,這個故事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因為在赤壁之戰期間,諸葛亮在采桑促成孫劉聯盟后,便返回劉備身邊,并非參與接下來的戰事。因此,這個故事也只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故事。
既然“草船借箭”并非歷史的真實,那么在歷史上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故事呢?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這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不叫“草船借箭”,而是叫做“草人借箭”。這一故事發生在唐代安史之亂期間,出自《新唐書·張巡傳》,原文是這樣:“城中矢盡,巡縛藁為人千余,被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藁人;還,得箭數十萬。”文中的“藁人”指的是草人。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城中的箭已經用盡,張巡命令士兵扎了一千多個超人,在夜間用深索放到城下。敵將令狐潮意為張巡想要突圍,便命部下放箭。射了很久,這個發現是草人。張巡收回草人后,得箭數十萬支。
本文標題:箭如雨發什么意思?箭如雨發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