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虎生翼什么意思?如虎生翼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的故事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不過關羽萬萬沒想到,曹操竟然會和孫權聯手前后包夾他,最后關羽被困樊城,而劉備的援軍又遲遲不能趕到,導致關羽敗走麥城,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關羽死的非常不值,實際上關羽此次出兵的確有些沖動,如果能和劉備大軍完成匯合,最后的結果或許就會不同了。而曹魏和東吳算是聯手給了蜀漢當頭一棒,一起來看看這次要介紹的成語故事是什么吧。

如虎生翼什么意思?如虎生翼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發生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后,相關人物分別為曹操、司馬懿和蔣濟。原文如下:

卻說關公擒了于禁,斬了龐德,威名大震,華夏皆驚。探馬報到許都,曹操大驚,聚文武商議曰:“某素知云長智勇蓋世,今據荊襄,如虎生翼。于禁被擒,龐德被斬,魏兵挫銳;倘彼率兵直至許都,如之奈何?孤欲遷都以避之。”司馬懿諫曰:“不可。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戰之故;于國家大計,本無所損。今孫、劉失好,云長得志,孫權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躡云長之后,許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危自解矣。”

如虎生翼什么意思?如虎生翼典故出處介紹

主簿蔣濟曰:“仲達之言是也。今可即發使往東吳,不必遷都動眾。”操依允,遂不遷都;因嘆謂諸將曰:“于禁從孤三十年,何期臨危反不如龐德也!今一面遣使致書東吳,一面必得一大將以當云長之銳。”言未畢,階下一將應聲而出曰:“某愿往。”操視之,乃徐晃也。操大喜,遂撥精兵五萬,令徐晃為將,呂建副之,克日起兵,前到陽陵坡駐扎;看東南有應,然后征進。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羽水淹七軍,活捉于禁和龐德,曹操非常驚恐,擔心許昌有失,提出遷都以避鋒芒。對此,司馬懿和蔣濟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只要暗中聯絡孫權在后偷襲關羽,樊城之圍即可化解。曹操采納了二人的意見,一面派人送信給孫權,一面派遣率兵趕往樊城戰場增援。

如虎生翼什么意思?如虎生翼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曹操口中的“如虎生翼”,意為如同老虎長出翅膀,比喻強而有力者又增添新的生力軍,使之更強。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韓非子》中的“毋為虎傅翼,飛入邑,擇人而食之。”

小說中所描述的這段曹操打算遷都及司馬懿、蔣濟出面阻止的情節,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據《三國志·蔣濟傳》載,當時司馬懿和蔣濟的原話是這樣:“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于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原也。可遣人勸躡其后,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如虎生翼什么意思?如虎生翼典故出處介紹

得知關羽水淹七軍,曹操為何急著要遷都呢?其實無論是小說中的描述還是歷史記載都解答了這一問題。上面提到,小說中的描述是這樣:“倘彼率兵直至許都,如之奈何?孤欲遷都以避之。”而《三國志·蔣濟傳》則稱:“關羽圍樊、襄陽。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由此可見,一旦關羽拿下襄陽和樊城,就可直接威脅曹魏集團的政治中心許昌,這一點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的鋒芒。不過,遷都不但對襄陽和樊城守軍的時期影響極大,同時也會對曹魏集團帶來巨大震動,因此司馬懿和蔣濟才會出面反對。

從司馬懿和蔣濟的話中還能發現另外一個事實,即關羽水淹七軍并非經過精心策劃而采取的行動,只不過是恰巧利用了當時突降大雨、山洪暴發的氣候特征而臨時采取的行動。故此,司馬懿和蔣濟才會認為“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一句話,他們都認為關羽是運氣好而已,并非真是運籌帷幄、料事如神之人。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271
本文標題:如虎生翼什么意思?如虎生翼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