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完全沒有繼承父輩的英勇和才智。當年曹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夏侯楙,招他當了駙馬,夏侯楙手中雖握有兵權,但從來沒有帶兵上過戰場。后來聽聞諸葛亮起兵北伐,夏侯楙主動請纓,要求帶軍出征抵御諸葛亮。初上戰場的夏侯楙怎么會是諸葛亮的對手,諸葛亮只是略施小計便擊破了夏侯楙的防線,并且活捉夏侯楙。此次要為大家講述的成語就跟此事有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發生在諸葛亮“一出祁山”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夏侯楙、鄧芝和諸葛亮。原文如下:
關興跟崔諒先行,張苞在后。楊陵下城,在門邊迎接。興手起刀落,斬楊陵于馬下。崔諒大驚,急撥馬奔到吊橋邊,張苞大喝曰:“賊子休走!汝等詭計,如何瞞得丞相耶!”手起一槍,刺崔諒于馬下。關興早到城上,放起火來。四面蜀兵齊入。夏侯楙措手不及,開南門并力殺出。一彪軍攔住,為首大將,乃是王平;交馬只一合,生擒夏侯楙于馬上,余皆殺死。孔明入南安,招諭軍民,秋毫無犯。眾將各各獻功。孔明將夏侯楙囚于車中。
鄧芝問曰:“丞相何故知崔諒詐也?”孔明曰:“吾已知此人無降心,故意使入城。彼必盡情告與夏侯楙,欲將計就計而行。吾見來情,足知其詐,復使二將同去,以穩其心。此人若有真心,必然阻當;彼忻然同去者,恐吾疑也。他意中度二將同去,賺入城內殺之未遲;又令吾軍有托,放心而進。吾已暗囑二將,就城門下圖之。城內必無準備,吾軍隨后便到。此出其不意也。”眾將拜服。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一出祁山,對南安郡發動圍攻。諸葛亮運籌帷幄,一舉攻破該城并活捉夏侯楙。時候鄧芝詢問取勝之道,諸葛亮才是說出了利用安定太守崔諒的詐降將計就計之策,令眾將拜服不已。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北伐大軍占領南安郡后表現,叫做“秋毫無犯”, 意為紀律嚴明,絲毫不侵犯百姓利益。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小說中提到的這位夏侯楙,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是曹魏名將夏侯惇的兒子,時任安西將軍,是當時曹魏在西北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之一。不過據《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略》記載:“(夏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難怪魏延會提出兵出子午谷之策,原因就是瞧不起夏侯楙,認為可一戰生擒此人從而占據長安。
不過,小說中所描述的夏侯楙并諸葛亮生擒卻并非是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略》載:“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還為尚書。”這也就意味著連魏明帝曹睿都知道夏侯楙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因此在開戰伊始便將他調回了中原,免得礙事。夏侯楙因此逃過一劫,也就沒有栽在諸葛亮的手里。
不過,這位夏侯楙回到中原后卻遭遇了更大的劫難,而這一切還是源自他駐扎西北期間的所作所為。《魏略》稱,夏侯楙駐扎西北時納了不少小妾,此舉引起他的妻子、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的憤怒。清河公主與夏侯楙的弟弟們一起上奏誣陷夏侯楙誹謗朝廷。魏明帝曹睿大怒,打算將夏侯楙處死。幸好長水校尉段默經過一番調查終于發現清河公主是誣告,夏侯楙這才逃過一死。
本文標題:秋毫無犯什么意思?秋毫無犯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