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g字,先聲明下,不是我非要打拼音,是因為各大輸入法都沒有收錄這個字,所有湊合著看圖吧。biang字可以說是我國最復雜的文字了,讀音也是獨一無二的,所有文字中只有它這么一個念“biang”。這個字很多人都不熟悉,原因就是太復雜了,關于“biang”字其實有著一些故事的,那么今天小編就來向大家介紹下這個“biang”字的一些故事吧。另外再獨門傳授一個口訣,教你“biang”字怎么寫。
在了解biang字的故事之前,小編就先來教大家怎么寫吧。說到這里,在陜西地區有一首民謠,就是專門描寫biang字的,但是在這其中有著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基本上都很相似,下面小編就專門挑出兩個極具代表性的biang字口訣教大家吧。
版本一: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中間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長我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個小勾掛麻糖,坐個車子回咸陽。
版本二:一點一橫長,二字口封梁,兩邊繞個絲瓤瓤,中間一個馬代王;你也長我也長,心兒來鋪底,月兒來靠墻 一筆穿身杠,砸個釘釘掛衣裳。
當大家熟記這兩個口訣后,biang字肯定就會寫了。在陜西當地,這樣的口訣在小朋友們還很小的時候就會教會他們念了,可以說是當地的童謠了,所以在當地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寫這個biang字。biang字在當地是有著特殊地位的,因為它代表的是當地的一種特色美食,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biangbiang面。biangbiang面試當地非常具有特色的美食了。
說起biang字,那么它當初一開始為何要這么去念呢?在當地民間,對于biang字的發音來歷至少有著6中說法,發音大多是來自于制作biangbiang面和吃biangbiang面時所發出的一些聲音。在制作和搟面的時候,有時候機會放出biangbiang的聲音,然后在下鍋落水的時候也會出現biangbiang的聲音,到了撈面的時候也會出現biangbiang的聲音,盛到了大碗里進行攪拌的時候也會出現biangbiang的聲音,入嘴進行咀嚼的時候也會出現biangbiang的聲音。正式這一些列的biang聲,所以這個字就這么發音了。
biang的聲音比較準確形容的話婦女在河邊洗衣服的時候,使用棒槌敲擊濕漉衣服時所發出的聲音。在古代秦人制作biangbiang面的時候,他們會把面搟成一個大面片,然后切的像護腰帶一樣寬,然后下到滾燙的沸水之中。在沸水的鼓動下,面片在水中翻滾摩擦碰撞時就會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這也就是biangbiang面的由來了。
在民間,人們傳說biang字是一位無名秀才說創造出來的,具體是什么時候什么時代已經沒辦法進行考證了。據說當時這位秀才貧困潦倒,一路趕往咸陽。到了咸陽路過一家面館的時候,聞到了響起,頓時饑腸轆轆,聽到了自己肚子中的biangbiang聲響。無法抵擋美食的誘惑,踱步進入面館,只見面條紅綠白色香味俱全。于是秀才遍要了一碗面,一陣酣暢淋漓狼吞虎咽后準備結賬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兜兜里已經空空如也,身無分文。秀才沒有錢,于是只能求店家以書代之。
于是店家要讓他寫出biangbiang面中的biang字,秀才當即觸景生情,感懷傷心處,經過一番簡單的思索后,筆走龍蛇,一邊寫一邊念道:“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咸陽。”于是biang字就這么被創建出來了,這一個字寫出了世態炎涼,山川地理,從此biangbiang面的名聲傳遍關中各地。
關于biang字還有著另外一個傳說,說是biang字字型出自于秦始皇時期。據說當時秦始皇已經吃厭了各地的山珍海味,在當時的政治局面又是內憂外患,沒有任何食欲感。正式這樣,可怕皇宮中上上下下的重臣太監們可急壞了。就在當時,有一位太監急中生智說就在外面的街上的面館買一碗貧民的小吃回來試試。不料秦始皇居然十分的喜歡,一時胃口大開,狼吞虎咽,吃完后對其大贊。秦始皇吃完后詢問次東西為何物?竟然比山珍海味還美味。官員們于是便回答到“biangbiang面”。從此以后biangbiang面就成為了皇家御用食品,下令再也不能讓平民如此輕易的吃到這種美食。為了不讓平民在招牌上寫出biang字,還專門找了個文人書寫了如此復雜的biang字,就是讓那些平民寫不出來。
本文標題:biang字的來歷和傳說是怎樣的?biang字怎么寫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