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期,曹操和袁紹之爭,直接決定了他們誰能拿下北方政權。當時劉備決定聯合袁紹,共同討伐曹操,但袁紹手下有幾位謀士表示絕不能同曹操輕易動武。但曹操和袁紹作為北方兩個最大的軍事集團,統領之戰在所難免,并不是一個劉備就能左右得了的。而官渡之戰就是曹操和袁紹對決最關鍵的一戰,這次要為大家講述的成語就是站前發生的一件事,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發生在官渡之戰開打之前,相關人物為袁紹、田豐、審配、沮授和郭圖。原文如下:
(袁紹)遂聚文武官,商議興兵伐曹操。謀士田豐曰:“兵起連年,百姓疲弊,倉廩無積,不可復興大軍。宜先遣人獻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稱曹操隔我王路,然后提兵屯黎陽;更于河內增益舟楫,繕置軍器,分遣精兵,屯扎邊鄙。三年之中,大事可定也。”謀士審配曰:“不然。以明公之神武,撫河朔之強盛,興兵討曹賊,易如反掌,何必遷延日月?”
謀士沮授曰:“制勝之策,不在強盛。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比公孫瓚坐受困者不同。今棄獻捷良策,而興無名之兵,竊為明公不取。”謀士郭圖曰:“非也。兵加曹操,豈曰無名?公正當及時早定大業。愿從鄭尚書之言,與劉備共仗大義,剿滅曹賊,上合天意,下合民情,實為幸甚!”四人爭論未定,紹躇躊不決。
小說中的這則故事發生在劉備斬殺車胄并占據徐州時期。為了抵御曹操即將發動的攻勢,劉備采納陳登的建議,請大儒鄭玄寫信向袁紹求援。袁紹隨即召集文武,商議起兵討伐曹操之事。在袁紹的四大謀士當中,田豐和沮授認為不可輕易動武,而郭圖和審配則提出應當立即出兵。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袁紹的反應“躊躇不決”。
所謂的“躊躇不決”,與“猶豫不決”的意思一樣,意為猶猶疑疑地拿不定主意。這句成語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
官渡之戰,是漢末三大戰役之一,是決定中國北方霸主地位的關鍵之戰。這場仗的起因是什么呢?如果按照小說的描述,似乎是劉備為了自己地盤的穩定而唆使袁紹與曹操反目的結果,而真實的歷史卻并非如此。
據《三國志》及其他相關史料的記載,袁紹與曹操矛盾的爆發,始于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將漢獻帝遷至許昌開始。其后的數年間,雙方都加快速度消滅威脅自己的中原諸侯,為二人最后的決戰做準備。其結果是袁紹殲滅了公孫瓚,占據冀州、并州、青州和幽州,而曹操則通過消滅呂布、收降張繡,獲得了對青州、豫州、兗州、徐州的控制權。至此,雙方都完成了各自的戰前準備。
到了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偷渡黃河,進攻河內,欲借河內為跳板,對袁紹的老巢鄴城形成威懾,但這一計劃被劉備泄露給袁紹,最終未能實現。之后不久,袁紹便出兵討伐曹操,官渡之戰由此爆發。
談到袁紹起兵的經過,小說中的描述與歷史基本一致,田豐、沮授、郭圖、審配這四大謀士的意見分成兩派,田豐和沮授認為不宜開戰,而郭圖和審配則力主起兵。這種意見分歧非常正常,謀士提出自己的看法,供主帥參考,然后由主帥做最后的決定。然而,袁紹對此卻“躊躇不決”,也就是說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好究竟該不該打。這也反映出袁紹能力之拙劣。作者將這段歷史記載幾乎原封不動地放進了小說當中,主要還是想體現袁紹的志大才疏。
本文標題:躊躇不決什么意思?躊躇不決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