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戴天什么意思?不共戴天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劉備贏下漢中之戰后,關羽在荊州向襄樊出兵發起進攻。期初關羽還捷報連連,但他沒想到孫權既然在私下同曹操結盟,孫權派出呂蒙偷襲荊州,導致關羽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最后無奈敗走麥城。劉備得知關羽死訊后,也失去了往日的冷靜,誓要為結拜兄弟報仇,大力舉兵伐吳,而且誰的勸告都不聽。最后在夷陵之戰上,劉備慘敗而歸。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不共戴天”便和此次事件有關,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吧。

不共戴天什么意思?不共戴天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八十二回,發生在諸葛瑾出使蜀漢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和諸葛瑾。原文如下:

(諸葛)瑾曰:“臣弟久事陛下,臣故不避斧鉞,特來奏荊州之事。前者,關公在荊州時,吳侯數次求親,關公不允。后關公取襄陽,曹操屢次致書吳侯,使襲荊州;吳侯本不肯許,因呂蒙與關公不睦,故擅自興兵,誤成大事,今吳侯悔之不及。此乃呂蒙之罪,非吳侯之過也。今呂蒙已死,冤仇已息。孫夫人一向思歸。今吳侯令臣為使,愿送歸夫人,縛還降將,并將荊州仍舊交還,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先主怒曰:“汝東吳害了朕弟,今日敢以巧言來說乎!”瑾曰:“臣請以輕重大小之事,與陛下論之:陛下乃漢朝皇叔,今漢帝已被曹丕篡奪,不思剿除;卻為異姓之親,而屈萬乘之尊:是舍大義而就小義也。中原乃海內之地,兩都皆大漢創業之方,陛下不取,而但爭荊州:是棄重而取輕也。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興漢室,恢復山河;今陛下置魏不問,反欲伐吳:竊為陛下不取。”先主大怒曰:“殺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罷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斬汝首!”

不共戴天什么意思?不共戴天典故出處介紹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身亡。劉備勃然大怒,舉全國之兵征討孫權。孫權驚慌失措,諸葛瑾毛遂自薦,出使蜀漢面見劉備,一面為關羽之死進行開拓,一面竭力阻止劉備發兵。但劉備決心已定,將諸葛瑾逐出,繼續率部東進,隨后便爆發了著名的夷陵之戰。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劉備口中的“不共戴天”,意為不愿和仇敵在同一個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極深。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禮記?曲禮上》中的“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諸葛瑾曾經出面企圖化解因關羽之死及荊州之失引發的孫劉兩家戰事,這是歷史事實,不過與小說中的描述卻有著很大的區別。據《三國志?諸葛瑾傳》載:“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備箋。”這也就是說諸葛瑾僅僅是寫信給劉備求和,而并非親自前往成都面見劉備。

不共戴天什么意思?不共戴天典故出處介紹

至于歷史上諸葛瑾的這封信,比小說中他的一番說辭要強硬的多。這封信是這樣說的:“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蹔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后?若審此數,易于反掌。”這其中既無歸還荊州之意,也沒有流露出絲毫的膽怯,這算得上是不卑不亢。

最后附帶談談諸葛瑾在孫劉聯盟中的角色。眾所周知,諸葛瑾的弟弟是諸葛亮,孫劉聯盟便是諸葛亮一手促成的,諸葛瑾能夠成為東吳與蜀漢的聯絡人,都是因為諸葛亮的關系。不過,當孫劉交惡后,諸葛瑾的立場也受到部分東吳大臣的質疑,懷疑他暗中勾結諸葛亮,對東吳造成不利。

不共戴天什么意思?不共戴天典故出處介紹

《三國志?諸葛瑾傳》載:“時或言瑾別遣親人與備相聞。”為此,不僅陸遜上書擔保諸葛瑾,就連孫權也當眾表達對諸葛瑾的信任。孫權說:“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這場風波終于在孫權的親自干預下才得到平息。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285
本文標題:不共戴天什么意思?不共戴天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