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沖天什么意思?火光沖天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為了招攬姜維也是下了一番苦工。當時諸葛亮帶兵出祁山,直逼天水郡,趙云卻中了姜維的計謀,差點命喪當場。好在救援及時趕到,趙云才能全身而退,不過此后趙云卻對姜維贊賞有加,從而讓諸葛亮產生了拉攏姜維的想法。不過這起事件實在演義中杜撰出來的,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火光沖天”的典故就和此事有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火光沖天什么意思?火光沖天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發生在諸葛亮一出祁山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趙云、諸葛亮和馬遵。原文如下:

當日細作回報趙云,說天水太守馬遵,起兵出城,只留文官守城。趙云大喜,又令人報與張翼、高翔,教于要路截殺馬遵。此二處兵亦是孔明預先埋伏。卻說趙云引五千兵,徑投天水郡城下,高叫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汝知中計,早獻城池,免遭誅戮!”城上梁緒大笑曰:“汝中吾姜伯約之計,尚然不知耶?”云恰待攻城,忽然喊聲大震,四面火光沖天。當先一員少年將軍,挺槍躍馬而言曰:“汝見天水姜伯約乎!”云挺槍直取姜維。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

火光沖天什么意思?火光沖天典故出處介紹

云大驚,暗忖曰:“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正戰時,兩路軍夾攻來,乃是馬遵、梁虔引軍殺回。趙云首尾不能相顧,沖開條路,引敗兵奔走,姜維趕來。虧得張翼、高翔兩路軍殺出,接應回去。趙云歸見孔明,說中了敵人之計。孔明驚問曰:“此是何人,識吾玄機?”有南安人告曰:“此人姓姜名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真當世之英杰也。”趙云又夸獎姜維槍法,與他人大不同。孔明曰:“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兵出祁山后,進逼天水郡。天水郡太守馬遵在姜維的建議下,在該城設下埋伏,引誘北伐大軍前來進攻。老將趙云果然中計,率領五千兵馬攻城,結果與姜維遭遇。兩人單挑之際,魏軍伏兵殺出,趙云首尾難以兼顧。就在此時,張翼和高翔趕來救援,這才使得趙云脫離險境。趙云事后對姜維的武藝贊不絕口。諸葛亮聞聽此言后,親自率兵趕往天水,后來便有了諸葛亮收降姜維之事。

火光沖天什么意思?火光沖天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火光沖天”, 意為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勢極大。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這個姜維激戰趙云的故事,完全是虛構的。而小說中諸葛亮連番使用計策才使得姜維歸順也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姜維投降蜀漢的過程其實較為簡單。據《三國志姜維傳》載:“建興六年,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結合《三國志》相關傳記來看,姜維之所以投降蜀漢,主要原因出在不被天水太守所信任,最終走投無路,是主動向諸葛亮投降的。

火光沖天什么意思?火光沖天典故出處介紹

盡管小說家虛構了姜維投降的整個過程,但不得不說整個故事的設計還是頗為巧妙的,尤其是上面介紹的這段趙云與姜維交鋒的情節,就足以體現姜維的才能。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這個細節,面對姜維的挑戰,趙云的反應居然會是“大驚”,這個趙云的軍旅生涯中可算是絕無僅有。為什么會如此呢?一來是因為姜維的武藝高強,讓趙云有了愛才之意,更為重要的是姜維并非一勇之夫,在單挑趙云的同時,早就做好了破敵之策。他事先設下的伏兵就讓趙云吃了大虧。真正讓趙云吃驚的,是姜維的謀略。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349
本文標題:火光沖天什么意思?火光沖天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