佯輸詐敗什么意思?佯輸詐敗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石亭之戰,曹魏中了東吳的詐降之術,使得曹休十萬部隊差點全軍覆沒。當時魏軍和吳軍對江淮一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后來周魴采用詐降之術,讓曹休帶兵接應他。曹休信以為真,帶著十萬大軍向安徽石亭出發,結果陸遜早已在周邊設置埋伏,等曹休深入腹地后便遭到了伏軍襲擊。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佯輸詐敗”就跟此次事件有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這背后的典故吧。

佯輸詐敗什么意思?佯輸詐敗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發生在石亭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休、周魴和陸遜。原文如下:

(曹休)急尋魴問之。人報周魴引數十人,不知何處去了。休大悔曰:“吾中賊之計矣!雖然如此,亦不足懼!”遂令大將張普為先鋒,引數千兵來與吳兵交戰。兩陣對圓,張普出馬罵曰:“賊將早降!”徐盛出馬相迎。戰無數合,普抵敵不住,勒馬收兵,回見曹休,言徐盛勇不可當。休曰:“吾當以奇兵勝之。”就令張普引二萬軍伏于石亭之南,又令薛喬引二萬軍伏于石亭之北。“明日吾自引一千兵搦戰,卻佯輸詐敗,誘到北山之前,放炮為號,三面夾攻,必獲大勝。”二將受計,各引二萬軍到晚埋伏去了。

卻說陸遜喚朱桓、全琮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萬軍,從石亭山路抄到曹休寨后,放火為號;吾親率大軍從中路而進:可擒曹休也。”當日黃昏,二將受計引兵而進。二更時分,朱桓引一軍正抄到魏寨后,迎著張普伏兵。普不知是吳兵,徑來問時,被朱桓一刀斬于馬下。魏兵便走。桓令后軍放火。全琮引一軍抄到魏寨后,正撞在薛喬陣里,就那里大殺一陣。薛喬敗走,魏兵大損,奔回本寨。

佯輸詐敗什么意思?佯輸詐敗典故出處介紹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東吳鄱陽太守周魴向曹魏揚州司馬大都督曹休詐降,曹休信以為真,率領大軍來到皖城接應。周魴隨即將曹休大軍帶入了東吳的包圍圈,自己趁機離開。直到此時,曹休才明白自己中了周魴的詐降之計,但心存僥幸,與吳軍展開激戰。在東吳統帥陸遜的指揮下,吳軍兵分兩路向曹休營寨發動奇襲,令曹休傷亡慘重。曹休因此羞愧難當,回到洛陽不久便一命嗚呼。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曹休明白中計后對部下所作的部署,叫做“佯輸詐敗”,意為假裝敗下陣來,引人上當。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三國演義》中提到的這次石亭之戰,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不過小說對這場戰事的介紹過于簡略,無法展現這場戰事的歷史原貌。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這場戰事不僅是曹魏和東吳之間爆發的最大規模的戰事之一,雙方兵力合計達二十多萬人,也是曹魏在與東吳交戰中最為慘重的一次失利。

佯輸詐敗什么意思?佯輸詐敗典故出處介紹

這場戰斗的起因也確如《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樣,由東吳鄱陽太守周舫詐降而引發的。只不過周舫并未如小說所言親自來到皖城接應,而是連續寫了七封信就使得曹休上當。曹休隨即將此事上奏魏明帝曹睿,曹睿最終調集十余萬兵力,兵分四路發動進攻。在這四路大軍當中,實力最為雄厚的就是曹休這一路,兵力達十萬之多。

據《三國志陸遜傳》記載,曹休在進軍途中已經發現周魴的投降是詐降,吳軍極有可能會在自己前進的途中設下埋伏。但他自認為兵力雄厚,吳軍奈何不了自己,于是便下令全軍繼續進發。曹休的這一錯誤判斷也為后來的慘敗埋下了伏筆。在東吳統帥陸遜的指揮下,吳軍分成左、中、右三路向曹休發動猛攻,“三道俱進,果沖休伏兵,因驅走之,追亡逐北,徑至夾石,斬獲萬余,牛馬騾驢車乘萬兩,軍資器械略盡。”

佯輸詐敗什么意思?佯輸詐敗典故出處介紹

經此一役,曹魏及東吳兩國之間在淮南地區的攻守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淮南地區在石亭之戰前基本處于曹魏主攻、東吳防御的態勢,而在石亭之戰后,東吳淮南地區的局勢基本安定,曹魏再也無法組織起大規模的攻勢,東吳西部邊境不僅得到安定,東吳還變成主動的一方。在此后的多年時間里,東吳多次主動出擊,襲擾曹魏淮南地區,從而轉入了戰略進攻階段。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359
本文標題:佯輸詐敗什么意思?佯輸詐敗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