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打了將近兩年,最后由劉備勝出,占領漢中進封漢中王。當時曹操因為擔心后方發生叛亂,只留下了夏侯淵、郭淮、徐晃等人鎮守漢中。并一邊等張飛攻破張郃大軍后,劉備終于決定同曹操爭奪漢中,并且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而這場戰役,也是劉備一生最巔峰的時刻。這次要為大家講解成語“匹夫之勇”背后的典故,就出自漢中之戰,一起來看看是個怎樣的故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發生在漢中爭奪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彰、劉封、孟達和吳蘭。原文如下:
(曹)彰字子文,少善騎射;膂力過人,能手格猛獸。操嘗戒之曰:“汝不讀書而好弓馬,此匹夫之勇,何足貴乎?”彰曰:“大丈夫當學衛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長驅數十萬眾,縱橫天下;何能作博士耶?”操嘗問諸子之志。彰曰:“好為將。”操問:“為將何如?”彰曰:“披堅執銳,臨難不顧,身先士卒;賞必行,罰必信。”操大笑。建安二十三年,代郡烏桓反,操令彰引兵五萬討之;臨行戒之曰:“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法不徇情,爾宜深戒。”彰到代北,身先戰陣,直殺至桑干,北方皆平;因聞操在陽平敗陣,故來助戰。
操見彰至,大喜曰:“我黃須兒來,破劉備必矣!”……劉封在先,孟達在后,曹彰出馬與封交戰,只三合,封大敗而回。孟達引兵前進,方欲交鋒,只見曹兵大亂。原來馬超、吳蘭兩軍殺來,曹兵驚動。孟達引兵夾攻。馬超士卒,蓄銳日久,到此耀武揚威,勢不可當。曹兵敗走。曹彰正遇吳蘭,兩個交鋒,不數合,曹彰一戟刺吳蘭于馬下。三軍混戰。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與劉備在陽平關展開激戰。此時,曹操之子曹彰趕來支援。在首次對陣劉備大軍的戰斗中,曹彰擊敗劉封,斬殺吳蘭。不過,馬超率部增援使得戰局再度陷入膠著。最終,曹操不得不下令全軍撤回中原,漢中爭奪戰役劉備的勝利而結束。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曹操口中的“匹夫之勇”, 意為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力,有勇無謀,單槍匹馬。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國語越語上》中的“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
小說中描述的劉備與曹操爆發漢中爭奪戰,是歷史事實,時間從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開始,一直持續到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可謂是漢末三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之一。其間出現過諸多戰事,也出現了眾多一戰成名的將領。不過,小說中提到的這位擊敗劉封、斬殺吳蘭的曹彰卻并未出現在漢中爭奪戰的戰場。不僅如此,他還是曹軍中最為憋屈的將領。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先來看看一段史料。
《三國志任城陳蕭王傳》注引《魏略》載:“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于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須來,令擊之。’乃召彰。彰晨夜進道,西到長安而太祖已還,從漢中而歸。彰須黃,故以呼之。”這也就意味著當曹彰得到曹操的命令感到長安準備參加漢中爭奪戰時,曹操已經放棄漢中撤到了長安。一向以殺敵立功為榮耀的曹彰只能眼巴巴看著劉備占領漢中而無能為力,可謂非常憋屈。
既然歷史上的曹彰并未參戰,小說作者為何要虛構其擊敗劉封這一情節呢?作者的靈感應該來自于《魏略》中曹操怒斥劉封的這一句“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須來,令擊之。”因此,作者就讓曹彰與劉封在小說當中較量了一番。至于說到小說中的馬超部將吳蘭,他的確參加了漢中爭奪戰,在戰斗中陣亡。《三國志武帝紀》載:“曹洪破吳蘭,斬其將任夔等。三月,張飛、馬超走漢中,陰平氐強端斬吳蘭,傳其首。”小說作者之所以讓吳蘭死于曹彰大戟之下,目的與劉封一樣,都是為了突出曹彰的武勇。
本文標題:匹夫之勇什么意思?匹夫之勇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