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反對祭侄文稿借給日本展覽 祭侄文稿有什么故事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說到書法作品,很多人腦海中度現出來的書法作品,大概都是那些寫得干凈整潔,可以拿來練字學習的作品吧,但在歷史上,卻有一個“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一眼看上去不僅不整齊,而且還有很多涂畫掉的墨點,怎么看都讓人想不明白為什么這樣的作品會有那么高的評價。而且近日,《祭侄文稿》還會被臺灣借給日本進行展覽,引起了很強烈的反對,這又是什么緣故?

為什么要反對祭侄文稿借給日本展覽 祭侄文稿有什么故事

近日,有媒體報道臺北故宮博物館將國寶《祭侄文稿》借給日本展覽,而且日本方面表示未做任何保護措施,一石驚起千層浪,兩岸網友紛紛對“借展”一事表示反對。那么,《祭侄文稿》有什么特別之處,為什么會引起這么大的轟動呢?

1.滿門忠烈

這要從《祭侄文稿》的寫作背景說起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叛軍兵精糧足,一路上勢如破竹,毫不費力的占領了洛陽,兵鋒直指長安。

唐軍守將眼見叛軍這偌大的聲勢,早已一個個嚇得魂不附體了,許多地方的將領不等叛軍攻城,就打開城門主動投降了。這時候,有一對兄弟,負責守衛兩座小城,雖然這對兄弟人馬不多,但卻指揮得當,上下一心,打退了叛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這對兄弟,就是鎮守正定縣的常山太守顏杲卿以及鎮守平原郡的顏真卿。顏氏兄弟雖然赤膽忠心,可惜孤掌難鳴。公元756年,叛軍大舉圍攻常山,顏杲卿之子寡不敵眾,失手被擒。

為什么要反對祭侄文稿借給日本展覽 祭侄文稿有什么故事

之后,叛軍想利用顏杲卿之子要挾顏杲卿投降,被顏杲卿一口回絕。安祿山惱恨之下,命人將顏杲卿之子碎尸萬段。殘忍的叛軍先是砍去了顏杲卿之子的四肢,再將他亂刀分尸,這對于講究死后留全尸的古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侮辱。這位顏杲卿之子,就是顏真卿的侄兒,也就是《祭侄文稿》中的主人公了,可惜這位年輕人風華正茂,卻慘死在叛軍的刀下。

顏杲卿之子蒙難后不久,常山城破。顏杲卿寧死不降,同樣被叛軍碎尸萬段。據史料記載,顏杲卿蒙難之時,面無懼色,破口大罵叛軍,氣的安祿山命人割了他的舌頭,可顏杲卿依然毫不退縮,最后在含混不清的罵聲中死去。

顏杲卿死后,顏氏被叛軍滅門,全家老幼無一生還,可謂是滿門忠烈。

為什么要反對祭侄文稿借給日本展覽 祭侄文稿有什么故事

2.真卿寫文

公元758年,顏真卿來到正定縣,他派出許多的人去尋訪顏杲卿父子的骸骨,然而最終只找到了顏杲卿之子的頭骨和顏杲卿的一只腳。面對侄兒的頭骨,顏真卿悲憤莫名,他展開一張大紙,筆走龍蛇,寫下了《祭侄文稿》,想要把自己滿腔的悲憤都發泄在這篇文章里。

他想起了侄兒幼年時的活潑聰穎,想起了家人在一起的歲月靜好,可就因為這場該死的戰亂,堂兄一家“父陷子死”,在這危難之際,卻“賊兵不救”,顏氏滿門俱亡,留下自己白發人送了黑發人。

千年后的我們,一看這幅字跡,仿佛就能看到當年那個流著血淚揮毫潑墨的老人,《祭侄文稿》因此有了生命,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為什么要反對祭侄文稿借給日本展覽 祭侄文稿有什么故事

3.價值連城

雖說《祭侄文稿》排了第二,但卻是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文物中最具價值的行書了,說它是天下第一也不過分。因為,排行第一的行書《蘭亭集序》,早已經是李世民的陪葬品了。

正因如此,《祭侄文稿》才會如此珍貴異常。這并不只是因為它作為文物的稀有性,而是因為在它的背后,有著我們上千年來的民族氣節。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378
本文標題:為什么要反對祭侄文稿借給日本展覽 祭侄文稿有什么故事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