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曹睿會派出司馬懿對陣諸葛亮,也許是存在一些小私心的。但曹睿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司馬懿竟然擺起了鐵桶陣,根本就沒打算主動進攻。其實司馬懿這招雖然難看了一點,但的確是風險最低又能保證勝率的計謀。只要同諸葛亮僵持下去,把他的糧草耗盡,那他自然會退兵。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先見之明”,背后的故事就和司馬懿有關,一起來看看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八回,發生在諸葛亮“二出祁山”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司馬懿、曹睿和曹真。原文如下:
卻說司馬懿奏曰:“臣嘗奏陛下,言孔明必出陳倉,故以郝昭守之,今果然矣。彼若從陳倉入寇,運糧甚便。今幸有郝昭、王雙守把,不敢從此路運糧。其余小道,搬運艱難。臣算蜀兵行糧止有一月,利在急戰。我軍只宜久守。陛下可降詔,令曹真堅守諸路關隘,不要出戰。不須一月,蜀兵自走。那時乘虛而擊之,諸葛亮可擒也。”睿欣然曰:“卿既有先見之明,何不自引一軍以襲之?”懿曰:“臣非惜身重命,實欲存下此兵,以防東吳陸遜耳。孫權不久必將僭號稱尊;如稱尊號,恐陛下伐之,定先入寇也:臣故欲以兵待之。”
正言間,忽近臣奏曰:“曹都督奏報軍情。”懿曰:“陛下可即令人告戒曹真:凡追趕蜀兵,必須觀其虛實,不可深入重地,以中諸葛亮之計。”睿即時下詔,遣太常卿韓暨持節告戒曹真:“切不可戰,務在謹守;只待蜀兵退去,方才擊之。”司馬懿送韓暨于城外,囑之曰:“吾以此功讓與子丹;公見子丹,休言是吾所陳之意,只道天子降詔,教保守為上。追趕之人,大要仔細,勿遣性急氣躁者追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一出祁山失敗后卷土重來,向曹魏關中重鎮陳倉發動進攻。曹魏大都督曹真損兵折將,令魏明帝曹睿非常憂慮。司馬懿認為只要曹真堅守不出,諸葛亮必將糧盡而退。為了避免曹真誤會,司馬懿還特意囑咐即將前往曹真軍中傳達圣旨的韓暨不要說出這是自己的主意。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魏明帝曹睿口中的“先見之明”,意為事先看清問題的能力,對事物發展的有預見性。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后漢書?楊彪傳》中的“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諸葛亮“二出祁山”,向曹魏關中重鎮陳倉發動進攻,這一點是歷史的真實。不過,郝昭究竟是誰派去鎮守陳倉抵御諸葛亮的呢?通過小說中司馬懿的這句“臣嘗奏陛下,言孔明必出陳倉,故以郝昭守之”可以得知,郝昭是司馬懿派去的。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當中,情況卻并非如此。
據《三國志?曹真傳》記載:“真以亮懲于祁山,后出必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圍陳倉,已有備而不能克。”這個記載明確指出,派遣郝昭去鎮守陳倉的是曹真而非司馬懿。另據《晉書?宣帝紀》記載,直到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才因曹真病逝而從荊州戰場調到西北,從此開始了與諸葛亮的較量。這也就意味著,不但郝昭的任用與司馬懿毫無關系,就連“空城計”也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
小說作者為何要將曹真的“先見之明”移植到司馬懿的身上呢?原因其實非常簡單,為了讓諸葛亮北伐這一小說后半部的關鍵情節變得更加精彩,同時也為諸葛亮找一個強大的對手。比起曾在歷史上讓諸葛亮無計可施、又能篡奪曹魏江山的司馬懿,曹真的份量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曹真就這樣“不得不”被忽略了。
本文標題:先見之明什么意思?先見之明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