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劉協本來還當不了漢朝皇帝,是因為董卓入住朝廷,他把劉辯廢掉,才讓劉協有機會當這個皇帝。董卓這番舉動,也讓劉辨成了東漢唯一一位被廢黜的皇帝。不過當時漢室政權已經被極大削弱,董卓就不能直接挾持漢少帝達到同樣的效果么,為什么還要專門扶持劉協上位。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休聲美譽”,就和這起事件有關,董卓也算老謀深算之人,一起來看看背后的真相是怎樣的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回,發生在董卓廢掉少帝、另立獻帝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董卓和李儒。原文如下:
九月朔,請帝升嘉德殿,大會文武。卓拔劍在手,對眾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為宣讀。”乃命李儒讀策曰:“孝靈皇帝,早棄臣民;皇帝承嗣,海內側望。而帝天資輕佻,威儀不恪,居喪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陳留王協,圣德偉懋,規矩肅然;居喪哀戚,言不以邪;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茲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后還政,請奉陳留王為皇帝,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
李儒讀策畢,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璽綬,北面長跪,稱臣聽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號哭,群臣無不悲慘。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董卓進入洛陽后,利用呂布殺死了丁原,控制了洛陽的軍隊。接著,董卓由于袁紹發生沖突,袁紹不得不被迫離開洛陽。至此,董卓再無后顧之憂,便趁著少帝上朝之際,公然讓謀士李儒宣讀策文,廢掉了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李儒在策文中所提到的“休聲美譽”,意為美好的聲譽。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董卓為何改立劉協為帝呢?小說作者在《三國演義》中給出了一個理由,說是董卓認為“今上(指劉辯)懦弱,不若陳留王(指劉協)聰明好學”,這個說法也與歷史記載近似,在《三國志?董卓傳》注引《獻帝紀》中曾經提到:“卓與帝語,語不可了。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乃有廢立意。”
不過,由此卻引申出了另外一個問題:既然無論是誰當皇帝,都會淪為董卓的傀儡,董卓又為什么一定要大費周章廢掉劉辯而改立劉協呢?這說清楚這個問題,還要從劉辯和劉協的身世說起。
少帝劉辯生于漢靈帝嘉平五年(公元176年),他是漢靈帝與皇后何氏所生。何氏的哥哥也就是大將軍何進,外戚集團的首腦。而后來的漢獻帝劉協則是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母親是漢靈帝的妃子王榮。其母王榮在生下劉協后不久便遭皇后何氏毒殺。與哥哥劉辯相比,童年時期的劉協可謂歷經坎坷。
盡管劉協的年紀小于劉辯,但在漢靈帝的心中,劉辯舉止輕浮,沒有帝王應有的氣質。故此,漢靈帝曾經傾向于立劉協為太子。但由于礙于當時的繼嗣傳統,遲遲沒有下定決心。等到了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9年),漢靈帝病逝之前,他將劉協交給自己最為信任的宦官蹇碩,做好了一旦自己駕崩就由蹇碩輔佐劉協登基的準備。
漢靈帝病逝后,蹇碩打算先除掉何進,鏟除何氏一黨,讓劉協順利登基。不料還沒等蹇碩動手,何進就搶先一步將蹇碩殺死,劉協因此失去了登基的機會,劉辯登上了皇位。
對于董卓而言,劉辯代表的是外戚集團,而劉協才是漢靈帝心中最為合適的皇位繼承人。因此,董卓進京后提出廢掉劉辯改立劉協為帝,目的是希望通過此舉贏得士大夫集團的好感,為自己的專權創造有利條件。不過,令董卓沒有想到的是,士大夫集團對于自己這個來自“邊鄙之地”的武夫并無好感。無論他是否進行廢立之舉,士大夫集團都會與其反目。而董卓此次的廢立之舉,恰恰給了士大夫集團們一個絕佳的借口,諸侯討董之戰也因此開始。
本文標題:休聲美譽什么意思?休聲美譽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