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頷虎須什么意思?燕頷虎須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燕頷虎須”這個成語出自三國演義,可能很多小伙伴都沒聽說過這個成語,那這次就為大家講講“燕頷虎須”的意思,還有背后的典故。“燕頷虎須”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相貌十分威武,在三國中等于是張飛的專用詞。張飛和關羽并稱“萬人敵”,實力自然是不用懷疑,那早年劉備究竟是如何碰到張飛的呢?這個故事就和“燕頷虎須”這個成語有關了,下面就為大家講講劉關張三人初見時的趣事,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燕頷虎須什么意思?燕頷虎須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回,發生在劉備在涿縣看榜文之時,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和張飛。原文如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后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

燕頷虎須什么意思?燕頷虎須典故出處介紹

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杰。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黃巾軍張角一部進犯幽州,校尉鄒靖向太守劉焉提出張榜招兵的建議,得到劉焉的贊同。榜文張貼到涿縣。是年二十八歲的劉備看到榜文,長嘆一聲。當地富戶張飛此時正巧就在劉備身后,聽到劉備的這聲長嘆,忍不住發出疑問。此后,兩人一起前往村店中飲酒。后來隨著關羽的到來,便有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燕頷虎須什么意思?燕頷虎須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對張飛長相的描述,叫做“燕頷虎須”,意為形貌威武,借指虎將或勇士。頷,指的是下巴。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劉備與張飛在涿縣相識,這一點毋庸置疑,在《三國志·先主傳》中有著明確的記載。不過,他倆是不是因為黃巾禍亂幽州而相識,歷史與小說有著很大的區別。《三國志·先主傳》載:“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于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三國志·關羽傳》稱:“先主于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御侮。”

燕頷虎須什么意思?燕頷虎須典故出處介紹

從這段記載的先后順序來看,劉備用張世平和蘇雙提供的資金在涿縣招兵買馬,張飛和關羽二人隨即加入,都是在黃巾禍亂幽州之前。而且從這段記載的內容來看,劉備與關羽、張飛等人組建的這支小隊伍最初的用途并非是對付黃巾,而是為張世平和蘇雙的販馬提供保護,類似武裝押運。只是后來到了黃巾作亂時,劉備才帶著這支隊伍加入了官軍。

那么,為何《三國演義》作者將劉備與張飛相識的時間改為黃巾之亂期間呢?其實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歷史上劉關張三人相識之初,僅僅是為商人保護貨物,而小說中他們則是為了“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而走到了一起,這就將單純的個人友誼變成了共赴國難的相互扶持,并確立了劉關張三人在作品中的高大形象。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395
本文標題:燕頷虎須什么意思?燕頷虎須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