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堂堂什么意思?相貌堂堂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桃園三結義雖然是《三國演義》當中虛構的故事,但我們還是喜歡這樣的設定,劉關張三兄弟之間的情誼也非常令人羨慕。其實劉備、關羽和張飛能夠走到一起,是因為張飛和關羽都參加了劉備早年組織的一支對抗黃巾軍的軍隊,后來關羽和張飛能力突出所以同劉備成了要好的朋友。當然這個過程就平淡了不少,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相貌堂堂”就和劉關張三人第一次見面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故事吧。

相貌堂堂什么意思?相貌堂堂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回,發生在劉備登場之后,姓關人物分別為劉備、關羽和張飛。原文如下: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相貌堂堂什么意思?相貌堂堂典故出處介紹

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玄德、云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黃巾叛亂為禍四方,劉備所在的幽州也受到波及,州郡張榜募兵。劉備在榜文前的一聲長嘆,引起了張飛的注意。一番交談之后,兩人隨即來到村店中飲酒。此時,關羽也來到店門口。三人情投意合,便在張飛的桃園結拜為兄弟,從此開始了南征北戰的艱難歲月。

相貌堂堂什么意思?相貌堂堂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文中提到的關羽之長相,叫做“相貌堂堂”,意為人的儀表端莊帥氣,舉止大方。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說首創的一句成語。

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的長相及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不但國人早就將其當成了歷史的真實,就連廟宇中的塑像也大都按照這些描述和故事進行雕塑。殊不知無論是關羽的長相還是三人結義的情節,都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都不是歷史的真實。

首先來說說關羽的長相。小說中描述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在這些描述中,唯一符合歷史原貌的是關羽的胡須。在《三國志?關羽傳》中,諸葛亮曾稱關羽為“髯公”,而東漢又以須長為美。故此,關羽“髯長二尺”這個說法還是有可能的。至于關羽的身高,在史料中并無記載,是否真的有九尺就成了一個疑問。

相貌堂堂什么意思?相貌堂堂典故出處介紹

小說中對于關羽長相最不靠譜的說法就是“面如重棗”。所謂的“面如重棗”其實就是面色發紅。中國人都是黃皮膚,這是基本常識,關羽又怎么可能是紅色呢?如果關羽真是這樣的膚色,按照現代醫學的解釋,這種情況大都發生在一些患有紅細胞增多癥、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面部濕疹、面部脂溢性皮炎、高熱及某些藥物中毒的患者身上。若果真如此,關羽一出場就是個病人。盡管小說作者是為了突出關羽的與眾不同,但卻有點貽笑大方了。

至于說到“桃園三結義”,更是在歷史上不曾發生過。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關系的確異常親密,但并未結義為兄弟。所謂的“結義”之說是在宋元時期民間藝人虛構而出的,屬于藝術加工,而并非歷史的真實。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403
本文標題:相貌堂堂什么意思?相貌堂堂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