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戰,諸葛亮派馬稷鎮守街亭,結果馬稷剛愎自用,擅自違抗指令,導致街亭失守。馬稷雖然活著回到了蜀營,但諸葛亮還是以軍令狀處置馬稷,后面揮淚斬馬稷的故事大家應該很熟悉了。據說劉備還曾提醒諸葛亮不要重用馬稷,只是諸葛亮明顯更相信自己的判斷,可能也和蜀漢后期人才凋零有關,馬稷不用就無人可用了。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言過其實”就和此事件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樣的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發生在劉備在白帝城病重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諸葛亮和馬謖。原文如下:
(劉備)遂遣使往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星夜來永安宮,聽受遺命。孔明等與先主次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永安宮見帝,留太子劉禪守成都。且說孔明到永安宮,見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龍榻之下。
先主傳旨,請孔明坐于龍榻之側。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訖,淚流滿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龍體,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視,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謖退出,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夷陵之戰結束后,劉備鎮守白帝城,防止東吳進犯益州。不久后,劉備重病纏身,自知命不久矣,便命人將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及除了長子劉禪之外的另外兩個兒子都召到白帝城托孤。期間,劉備問及諸葛亮對于綿竹令馬謖的看法。諸葛亮認為馬謖是當世英才,劉備卻覺得馬謖不可大用。
本文介紹的成語,便是劉備對馬謖的評價,叫做“言過其實”,意為言辭浮夸,超過其實際能力。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三國志·馬良傳》中的“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劉備臨終前囑咐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這是歷史的真實,見于《三國志·馬良傳》。小說中劉備對馬謖的評價與歷史記載完全一致。不過,作者也犯了一個小錯誤。小說提到當時馬謖的官職是綿竹令,但實際上馬謖此時的職位并非小小的縣令,而是越雋太守。縣令與郡守的職務差別很大。如果用現在的職務做比較的話,縣令相當于如今的縣長,而太守則是市長,級別相差的可不止一點半點。
諸葛亮為何會重用馬謖,小說中只是在第九十六回中借馬謖之口提到“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這也僅僅點出了兩人私交甚篤,卻忽略了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馬謖是諸葛亮所屬荊州系的重要成員,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對象。
據《三國志·馬良傳》記載,馬謖一家早在荊州時期就與諸葛亮關系匪淺,馬謖的哥哥馬良尊稱諸葛亮為“兄”。劉備占據益州后,馬良就成了劉備集團中除諸葛亮之外的荊州系代表人物之一,曾位居侍中這樣的高位。而此時馬謖的仕途雖比不上哥哥馬良,卻一直在諸葛亮的關照下獲得重用,先后擔任過綿竹縣令和越雋太守,深得諸葛亮的器重。
劉備為何要提醒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除了劉備認為馬謖的能力有限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用馬謖來提醒諸葛亮不要對荊州系過于關照,以免日后對蜀漢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而事實也非常符合劉備的預測。“一出祁山”期間,諸葛亮棄用了元老系的魏延和益州系的吳壹,啟用馬謖去鎮守街亭,結果造成全局被動,精心準備并實施的“一出祁山”遭遇慘敗。一句話,諸葛亮的用人唯親導致首次北伐的失敗。
本文標題:言過其實什么意思?言過其實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