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貴至今,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民族,之間的民族特色都有著很大的差別,不僅是在傳承的物質文化上,就是在非物質文化上也是有著很大差別的。而且每一個民族的傳統民俗更是讓人體驗不一樣的感受。那么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下怒族的風情與民俗吧。
服飾
怒族男女服飾多為麻布質地,婦女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擺的接口處,綴一塊紅色的鑲邊布。年輕少女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并在衣服邊上繡上各色花邊。男子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及膝的麻布袍,腰間系一根布帶或繩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裝東西。
怒族男女都注意裝飾,婦女用珊瑚、瑪瑙、料珠、貝殼、銀幣等穿成漂亮的頭飾和胸飾,戴在頭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類的耳環,喜歡用青布或花頭巾包頭。男子蓄長發,用青色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喜歡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民歌與舞蹈
唱歌對調也是怒族人民生活中最受歡迎的一種民間社會活動,它既是怒族人民心聲的自然流露,也是思想情感的直接再現。每逢過節、耕種、打獵、蓋房,以及歡慶豐收、舉行婚禮,都要以唱歌對調盡興抒發和盡情歡樂。其中,較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作品是:《火塘邊坐唱》、《祭獵神調》、《婚禮歌》、《若登調》和《祭祀歌》等。
怒族的舞蹈,因各地居住環境的不同,先祖來源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風貌;怒族的舞蹈,又因其歷史、社會、自然、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仍保留著較多的古文化特征。
福貢縣怒族,長期與明代以來大量進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雜居,歷史上也曾與傣族共居,因此,舞蹈文化與傈僳族和傣族有相仿之處,舞蹈的表現形式及伴奏樂器多與傈僳族相同,動作韻律則明顯可見傣族舞蹈重拍屈的印跡。
怒族的歌舞活動要數“鮮花節”時最為盛大。“鮮花節”又叫“仙女節”,是怒族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古老遺風。阿茸姑娘受害的這天正值農歷三月十五,每年的這一天,仙女洞旁的山坡上鮮花盛開,怒江兩岸三山九鄉的怒族男女老少便云集山坡,采摘鮮花祭奠仙女。在這里人們要盡情歌舞三天三夜,歡跳優美的達比亞舞,粗獷的嘎,奔放的庫嚕羌,而每次的歌舞活動都以庫嚕羌掀起高潮。
傳統節日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后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前后兩種之分。年前,要準備好燒柴、殺豬、煮酒、舂粑粑、打掃衛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請長者吃飯。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門。春節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秋千、彈琴跳舞。
柔若人的節日有春節、火把節、七月十四、新米節、祭山林節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舉行。此項活動只限于男性參加,犧牲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賀新房也很有特點。當木楞房的四壁還沒有開設門窗時,主人要殺只雞,請巫師祭新房,后用斧頭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個洞,裝上門。當天,村里人都主動帶著雞、酒、肉前來祝賀,飲酒,歡歌跳舞,通宵達旦。碧江怒族在農歷臘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則要祭雨神。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當杜鵑花盛開的時侯,怒族人便要為“仙女”過節,此節又稱“鮮花節”,是云南省貢山一帶怒族地區民間傳統節日。
據傳說,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園荒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時一位美麗、聰明且力大無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開懸崖,鑿通了一個山洞,為怒族人民引來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澆灌,從此荒山變成了綠洲。怒族人民稱阿茸為“仙女”,鮮花節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舉行的民俗活動。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這天,怒族群眾以自然村為單位,選擇一至三個鐘乳石的石灰巖洞為仙女洞(或稱經洞),各家各戶都去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們扎好一束束杜鵑花,帶上牲禮、酒器;每戶還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種洗干凈的糧食堆成圓堆,擺上祭品,燒起松煙,由主祭人念祝辭,打鼓念經,大家叩頭獻貢。
臺前和臺兩側,有身披暗紅袈裟、手持法器誦經的喇嘛和操弄嗩吶、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側的四方形燒香臺上插有松枝、鮮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萬古長青;鮮花是敬獻給“仙女”;玉米表示五谷豐登,年年有余。
在悠揚的嗩吶聲中,鼓镲高奏,祭祀活動達到高潮。然后,人群開始向“仙女洞”移動。身著盛裝的姑娘們手捧剛采摘的鮮花,帶著祭品,來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間傳說,從釧乳石上滴下來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后,各家都設宴飲酒,歌舞娛樂,年輕人還身著盛裝,到寬闊的場地上比賽射箭。晚間,青年男女還要圍著篝火對歌、跳舞,徹夜不息。
現在過仙女節,已賦予新的內容。政府還撥出專款,幫助和組織怒族人民過好節日。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組織電影晚會和文藝節目演出,并進行劃船和射箭比賽等體育活動。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眾,也都踴躍參加和祝賀。這樣,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節”已成為一個民族團結友好、互相交流和學習的盛會。
婚俗
怒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歲以上才提親,看重哪家的姑娘后,由能說會道者上門提親。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許,商定彩禮后,即不得反悔。聘禮一般多為黃牛,多則2頭,少則1頭。
婚期不擇日期,不忌年月,男方備好酒肉,女方父母邀請親戚朋友,背100-200個糯米粑粑送親即可,男家要招待女方親友用飯。婚禮一般為一天一夜,回到女方父母家。男方要殺一頭豬,帶一瓶酒和許多糯米粑粑,以孝敬父母。在女方家期間,新郎要砍柴,修房和做家務。一個星期后新郎才與女方開始共同生活。怒族婚姻中還有轉房習俗和“討男子”習俗。
飲食習俗
怒族習慣于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飯,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制作時,選用當地特有的一種石片(約1厘米厚)打制光滑,當石板鍋。燒熱后塌入面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松軟香酥,別具風味。少數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卜、瓜豆、辣椒等。
每年五、六月還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筍、野百合、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以及做調味用的姜、蔥、花椒等。含淀粉為主的植物當糧或制成粉做粑粑而食。不論魚或獵物均喜烘烤炙熟或清燉而食。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兒童還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
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燜雞、烤羊肉,善于釀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濁酒”和高梁酒等。以貢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吃時先用笊籬過濾,再兌上一點開水或冷開水,加一點蜂蜜或甜味劑,稍加醞釀,即可飲用。這種酒香甜醇厚,是怒族酒中的上品,既可解渴,又有滋補健身之功效。
怒族地區不產糖,但自古就有以蜜代糖的習慣。怒族飲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由于怒族地區不產牦牛,沒有酥油,就以漆籽榨油,然后加茶、鹽、核桃仁等原料經攪制乳化即成漆油茶。常可作為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
每到臘月末,家家都要清掃庭院,除凈火塘中的余灰,并用松枝裝飾門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種器皿鋪上一層綠松毛(松樹葉),象征去舊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團圓飯。初一凌晨,年輕的小伙子要搶先去井里打吉祥水,并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進行招待。燒好的第一頓飯要先給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餅和肉湯牛不吃葷,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雙唇灌進去。
過年期間,殺豬宰羊,要相互送禮,邀鄉里親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豐盛,情趣盎然。除過年外,還過鮮花節(農歷三月十五)、祭谷神節(農歷十二月二十九)和祭山林節。節日期間,除必備酒外,還備有一些應時食品。如在祭谷神節時要將所有的飯、剁碎的肉在簸箕內拌勻,一起用手抓著吃。婚筵是所有禮儀中宴請規模最大的筵席。
婚前新郎要推帶豬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幫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舉行婚筵,婚筵時不但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布置一新。屆時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爾后姑娘們要向他們拋灑面粉,表示吉祥如意。
怒族熱情好客,客人來訪時,全寨都要獻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進屋,主婦將以最快的速度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時送上兩塊石塊粑粑,中間得夾一塊煎雞蛋或烤豬肉。兩塊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間夾雞蛋或肉象征有興旺的后代,最后主人還要與客人共同飲“同心酒”。
宗教信仰
怒族主要信奉原始宗,認為萬物有靈,凡舉風、雨、日、月、星、辰、山、林、樹、石等都是崇拜的對象。怒族自然崇拜有鬼靈和神靈兩類。福貢一帶信奉的鬼靈是氏族鬼靈、自然鬼靈、災疾鬼靈等三十余種;貢山怒族信奉的鬼靈有山鬼、水鬼、路鬼等十余種神靈則有山神、樹神、獵神、水神、莊稼神等十余種。怒族自然崇拜的祭祀儀式主要被稱為由“尼瑪”或“尼瑪認”的祭司即巫師完成,他們是怒族社會中很有知識的人。
與藏族相鄰的貢山北部的怒族,由于受紅教喇嘛寺的影響,許多人信奉喇嘛教。十九世紀后期,帝國主義把天主教、基督教傳人怒江地區后,也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本文標題:怒族的風情與民俗有哪些?都是怎樣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