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如土色什么意思?面如土色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人文歷史  時間:2021-01-02 

劉焉去世后,劉璋繼任益州牧,不過劉璋生性多疑,而且性格懦弱,不知道應該和誰交友和誰為敵。本想引入劉備幫他一起對抗曹操,結果卻是引狼入室,導致丟了益州。其實劉備早就對益州動了歪腦筋,和法正里應外合,選擇了一個最恰當的時機反攻劉璋。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面如土色”,就和劉璋丟益州有關,當時劉璋手上少說也有3萬兵力,為什么就這樣輕易投降了呢?

面如土色什么意思?面如土色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發生在劉備圍困成都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劉璋、馬超、董和與譙周。原文如下:

卻說敗兵回到益州,報劉璋。璋大驚,閉門不出。人報城北馬超救兵到,劉璋方敢登城望之。見馬超、馬岱立于城下,大叫:“請劉季玉答話。”劉璋在城上問之。超在馬上以鞭指曰:“吾本領張魯兵來救益州,誰想張魯聽信楊松讒言,反欲害我。今已歸降劉皇叔。公可納士拜降,免致生靈受苦。如或執迷,吾先攻城矣!”劉璋驚得面如土色,氣倒于城上。眾官救醒。璋曰:“吾之不明,悔之何及!不若開門投降,以救滿城百姓。”

面如土色什么意思?面如土色典故出處介紹

董和曰:“城中尚有兵三萬余人;錢帛糧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劉璋曰:“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無恩德以加百姓;攻戰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眾人聞之,皆墮淚。忽一人進曰:“主公之言,正合天意。”視之,乃巴西西充國人也,姓譙名周,字允南。此人素曉天文。璋問之,周曰:“某夜觀乾象,見群星聚于蜀郡;其大星光如皓月,乃帝王之象也。況一載之前,小兒謠云:若要吃新飯,須待先主來。此乃預兆。不可逆天道。”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經過數年激戰,劉備連克多地,對成都展開圍困。此時,劉璋派人向漢中張魯求援,張魯令馬超率部進入益州與劉備交鋒。不過,諸葛亮運籌帷幄,令馬超與張魯反目,馬超也隨即歸順了劉備。當馬超率部兵臨成都城下時,劉璋萬念俱灰,沒過幾天便開城投降。

面如土色什么意思?面如土色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劉璋得知馬超歸順劉備后的反應,叫做“面如土色”,意為臉失去了平常的潤色,形容驚恐至極。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太平廣記·二五七·封舜卿》中的“封顧之,面如土色,率無一詞,慚恨而返。”

劉璋為何得知馬超歸順劉備便開城投降呢?答案非常簡單。在小說當中,劉璋自己的軍隊大都被劉備殲滅,所剩軍隊也困守在成都城內,遲早會被劉備殲滅。此時,馬超所代表的張魯集團成了劉璋唯一的指望。只有借助馬超的力量,劉璋才能對劉備進行內外夾擊以解成都之圍。而馬超歸順劉備,顯然粉碎了劉璋最后的一絲幻想,劉璋也就只能投降了。

面如土色什么意思?面如土色典故出處介紹

說完了小說情節,再來說說歷史真相。小說中的這一描述與歷史記載有一個相似之處,那便是當馬超出現在成都城下,劉璋很快開城投降。這一史料出現在《三國志·馬超傳》中,原文是這樣:“,聞先主圍劉璋于成都,密書請降。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

與小說描述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劉璋并未向張魯求援,馬超也沒有與劉備發生過較量。既然如此,得知馬超兵臨城下,劉璋為何立刻決定放棄抵抗呢?這個疑問在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記載,也就變成了一個千古之謎,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答案。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58420
本文標題:面如土色什么意思?面如土色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